“此次来到山西平顺西沟乡,尽管时间紧迫,脚印不多,但踩得很实。”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23级农村发展专业博士研究生陈志文说。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来自全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联盟高校的12名硕士生、博士生及两名老师,组建了一支研究生学术实践团,依托中国人民大学先锋社会实践项目——“理解中国”学术实训计划,来到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西沟乡开展专题调研,调研的主题是“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新时期西沟如何在党建引领下持续将农村工作做深做实做出特色”。
据了解,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指导下,中国人民大学于2023年5月倡议成立全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联盟,旨在共同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举措,目前联盟成员高校已有107所。中国人民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李婧老师介绍,本次调研是联盟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的首次尝试,参与调研的学生分别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贵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9所高校。
来自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白尧说,在西沟乡一个个村子的走访调研中,觉得这些天过得很充实,“不仅是调研工作安排得很丰富,也感到很充实,当你真正深入地了解了一种精神后,人会变得充实,甚至觉得灵魂得到了升华”。
西沟乡被不少人称为“劳模之乡”,这里不仅是全国劳动模范、“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的故乡,还走出了李顺达、郭玉恩两名全国劳动模范。
实践团中的大部分同学是00后,他们中的不少人从小生活在城市,对农村生活并不太熟悉,对一个乡村能走出多名全国劳动模范更是充满了好奇,同时也对劳模精神在乡村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充满疑问。
但走进西沟乡,这里满眼绿色给了他们第一个答案。西沟乡党委书记杨峰岗介绍,其实,西沟的自然条件并不好,因为地处太行山区,西沟到处是石头山、石头沟,种什么都很难成功。“别说一山坡的树,种活一棵都很难。”杨峰岗说,是申纪兰带着村民们在几十年间坚持不懈,“逢土必种”,才有了现在的绿水青山。
人们说,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在那个特定年代产生的精神能延续到现在吗?这其实也是实践团学生的疑问。“即便只在西沟参观两三天,申纪兰、李顺达的事迹也很让人震撼。那么,在当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能焕发新的生机吗?”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陈露说。
实践团的学生在之后的调研中寻找到了答案。
“无论到哪个村子都会发现,村干部们对自己管辖区域里所有人家的情况都如数家珍。”复旦大学老年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李冰逸说,“谁家有什么事、谁家孩子今年考上了哪所大学都心里有数。”
不少同学有类似的感受,中国人民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任佳记得,在西沟乡赵店村调研时,村干部带着大家去看了一处已施工完毕、正在进行施工验收工作的民宿工地,“我发现,这些村干部虽然并不负责具体施工,但是他们却对很多施工细节特别清楚,哪个房间什么格局,哪扇窗正在准备更换,都说得特别清楚”。任佳说,村支书当时随口说的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咱们村干部就是服务员’,我觉得这句话特别朴实却又特别打动人”。
“我记得一位跟我们交流的驻村干部是95后,比我们只大几岁,她每天要做的工作非常琐碎、细小,甚至帮村民复印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李冰逸说,当大家质疑这么琐碎的工作的意义时,这位年轻的乡村干部却说,“干好每一件小事就是干好了一件大事”。
实践团在西沟的调研安排得非常紧凑,一周的时间里,他们深入走访调研了近10个村子,白天深入田间地头、村户农家,晚上便开始激烈地讨论党建与乡建、乡村与青春、理论与实践……
“老师经常跟我们说8个字:‘实践经济、柔和谦卑’。”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许有亮说,就是希望我们能始终保持谦和的心态,始终用实践调研与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搞研究。实践团的学生们也正在这样做,在行走中“发现中国”,在碰撞中“理解中国”。
“我觉得‘理解中国’首先是一个动词,要在不断的经历中去理解。”白尧说,通过行走在西沟,看这里的人在做什么,听这里的人在说什么,才能真正了解整个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这个时候那些“精神”也变得具体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樊未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