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思想者观察

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李丽珏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10月13日   03 版)

    诸多文化成果,尤其是文化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文化产品从少到多丰富起来,见证了75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巨变,体现了75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巨大成效。

    ---------------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始终坚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文化传承呈现出新气象,文化建设呈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事业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历史地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事业的各方面尚不完善,辐射范围狭窄,受益人群较小。从1953年-1957年的累计数据看,我国文化事业费总投入仅为5.0亿元,1978年为4.4亿元。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文化建设投入日益增加。注重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快速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建设投入资金持续增加,文化事业所需资金得到充足保证,全国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从2012年的480.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280.4亿元,年均增长9.3%;全国人均文化和旅游事业费从35.5元增长到90.8元,年均增长8.9%。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3913.3亿元,比2012年增长72.5%。广播影视传媒融合创新发展,基本实现全覆盖,2023年年末全国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71%,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99.79%,分别比1982年年末提高35.61个、42.49个百分点。新闻出版发行事业繁荣活跃,向着更加精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全国著作权登记总量由2013年年末的101.0万件增加到2023年年末的892.4万件,其中作品著作权登记由84.5万件增加到642.8万件。文化文物遗产保护卓有成效,基本实现文博文物事业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我国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总数由2012年的43项增加到2024年的59项。截至2023年年末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57项;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项目43个,位居世界第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新局面。文化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启动且贯穿建设时期和改革时期全过程的重要事业,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文化事业是范围广、要求高、效应强的系统工程,既包括硬实力,也含有软实力。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文化事业在原有基础上全面发展,其内容覆盖文化资金、文化技术、影视传媒、新闻出版、文化文物遗产等各方面,既有对以往历史成就的总结,更有对以往历史成就的超越,所取得的成就大大超过以往时期,甚至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

    公共文化服务日渐完善

    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是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物质的需要当时大于精神文化的需要,尽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完善,但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全国有群众文化机构896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已建成覆盖国家、省、市、县、乡、村(社区)六级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展览、讲座、培训等活动,有效对接居民多样文化需求;形成了由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等构成的图书馆体系;博物馆数量显著增加,类型日益丰富,功能不断拓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全面推进,群众性文化机构不断增加,2023年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43752个,全国群众文化机构拥有流动舞台车1873辆;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丰富,2023年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9843个,馆办文艺团体演出14.9万场,观众10651.7万人次;全民阅读逐步深入开展,“博物馆热”持续不断。公共文化服务日渐完善,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效能,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主体性得到体现和巩固。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然内容,牢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能否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是检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的主要载体,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方式”,公共文化服务因其公益性特点,受到人民群众的青睐。坚持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让全体人民共享文化强国建设成果,是新时代厚植全体人民文化自信的要求和途径。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契机,1979年第一家音乐茶座在广州东方宾馆开设,标志着文化市场的兴起,文化产业概念逐渐成形、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工农业产品“走出去”,我国文化产品也得以“走出去”,产生了很大的国际影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市场建设有序推进,文化产业快速蓬勃发展,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04年的2.13%提高到2022年的4.46%。文化骨干企业不断扩充壮大,文化数字化战略扎实推进,文化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文旅融合深入发展。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国庆节假日7天,全国国内出游7.6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5.9%,较2019年同期增长10.2%;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7008.17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较2019年同期增长7.9%。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潜力得到释放,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互鉴日益密切深入。

    诸多文化成果,尤其是文化产业从无到有发展起来,文化产品从少到多丰富起来,见证了75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巨变,体现了75年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巨大成效。发展文化产业、制作文化产品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有助于激发全体人民文化创造活力。新时代新征程,发展文化产业、创作文艺精品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内容和力量,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活创新创造活力,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和百花齐放的文艺精品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也能够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

李丽珏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0月13日 03 版

坚定文化自信 走好中国之路
流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时代进步与实施重点
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