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Z世代为何偏爱开盲盒式聊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 实习生 王凤鸣 吴一田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10月19日   04 版)

    视觉中国供图

    在熟人社交的圈层中,构建匿名的交流模式,正在成为当代年轻人线上沟通的新潮流。

——————————

    “Ask me anything!欢迎向我匿名提问!”

    在朋友圈,你是否曾被这样的话语吸引。不是文章推送,不是疑问科普,这是一种匿名提问箱。用户通过软件制作专属链接,分享至社交平台,便可收集来自四面八方的匿名提问。

    “保持快乐的秘诀是什么?”“毕业后有什么规划?”“怎么和喜欢的人聊天?”在平台上,用户既可以是回答者,也可以是提问者,还能是围观者。在熟人社交的圈层中,构建匿名的交流模式,正在成为当代年轻人线上沟通的新潮流。

    在北京读书的大三学生董立人比较内向,在匿名提问箱中,他活跃得像是“变了个人”。截至记者采访,董立人已回答过2706个提问。匿名提问箱不仅是简单的消遣,更为他提供了一个被动社交的窗口。相较于朋友间的日常闲聊,匿名提问箱中的对话更有趣、更为理想化。“这就像是我在路上遇到了一个人”,他说,我们虽然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可以聊得很投机;虽然没有互相留下联系方式,我甚至记不清他的长相,但能记得我们聊了什么。特别是当有人向他倾诉烦恼,寻求帮助时,他的“被信任感”油然而生。

    “赞赞时间:宋宋好优秀呀,感觉有强大的内核,遇事特别冷静,不慌不忙。”“希望能多遇良缘,继续独立自信下去!”在今年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宋鑫铭的匿名提问箱中,除了提问,还经常收到很多夸赞。在她看来,这种匿名形式的夸赞更加真诚,没有利益关系,没有人情世故,一切全部发自内心,这会给她带来更大的能量。

    匿名提问箱犹如“惊喜盒子”,大家既能收获惊喜,也会在一问一答中交付真心。

    宋鑫铭曾收到一个关于容貌焦虑的提问,这也曾是她的困扰。“我妆前妆后有差别,偶尔长痘,照片精修后才会发朋友圈。”

    有一次,她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老师喊去当拍照模特,“当时我没化妆,裙子套在一件很厚的衣服上,动作很不自然”。现场有几位同学看着宋鑫铭,直接收起了相机,并议论起她的容貌,“他们的质疑声那么刺耳”。这件事对宋鑫铭的打击很大,但也让她思考容貌的意义。她逐渐认识到,“我们是为自己而活,不应取悦别人。人重要的不是外表,而是有趣的灵魂。”她将这段经历分享出来,现身说法为提问人排解心中烦恼,鼓励对方与自己和解,正确看待自己的容貌。

    来自北京某高校的学生王师盈,从大一开始使用匿名提问箱,至今已有两年多。最初,她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打发军训的无聊时光,没想到后来却“爱”上了。每逢放假,她都会将提问箱分享到朋友圈,与好友来一场匿名的相遇。王师盈喜欢为别人“种草”,成功后会有一种满足感。有一次为了回答“有什么好物分享”,她翻遍了自己近期的购买记录,认真筛选列成清单后,才进行回复。

    匿名社交究竟有什么魅力?为何让人沉浸其中?在武汉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副教授陈武看来,Z世代的年轻人独立、务实、有个性、追求新鲜感和不确定性,提问箱的匿名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潜在的心理需求。

    陈武认为,匿名化的社交是一种非利益社交、轻松化社交,无须维系复杂的人际关系、不欠人情、不求回报,提问箱中的对话完全出于“我喜欢”“我愿意”。同时它也能避免一些实名的尴尬,提问者和回答者能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也可以说出现实生活中“想说但说不出口”的话。

    对于有些人来说,匿名提问箱的吸引力不仅在于“匿名”,“提问”与“回答”这一行为本身就足具魅力。在朋友的推荐下,从事新媒体运营工作的王思在不久前尝试了这种社交新方式,并将链接转发到朋友圈。让她意外的是,她收到的匿名提问仅有3个,而直接在朋友圈下“打明牌”提问的有12条。“你的微信昵称是什么意思?”“昨天你发的蛋糕在哪儿买的?”更有3个好友直接私聊询问王思近况,其中的1个人和她是高中同学,此前已有约两年没有联络。对方提问后,二人直接相约周末一起去看脱口秀。

    在王思看来,匿名提问箱的发布给朋友们释放了一个“信号”,即“欢迎来打扰”。“大家或许对你有很多好奇,但疑问较为‘轻量化’,觉得知道答案自然很好,不了解也无所谓。”她觉得,对于这类问题,很多人认为特意询问很可能对他人是一种打扰。“除非二人的关系特别好或者正好聊天说到了,多数人可能偏向于将疑问‘隐藏’。” 王思说,匿名提问箱让提问者知道这时“我的时间和回答为你敞开”。

    匿名的世界里,困扰也时有发生。匿名提问箱发布后,王思几乎每隔5分钟就会打开软件查看是否有新提问。“虽然我知道这不对,但我总是不自觉地将提问数量和自己的受欢迎程度画等号。我希望朋友们对我是好奇的,没有新问题会觉得失落。”

    在网络上,不少网友说起使用匿名提问箱的一些困扰。“在朋友圈发匿名提问箱没人参与,过了一晚自己偷偷删掉了朋友圈”“回答没有营养的问题对自己也是一种消耗”“提问私密的问题担心被朋友圈的其他人‘旁观’”……

    宋鑫铭曾收到提问:“你不觉得你并不讨人喜欢吗?”这个问题给了她“当头一棒”,至今都印象深刻。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黄哲浩的提问箱里,充斥着大量关于恋爱和择偶观的问题,而这正是他不想在朋友面前过多展示的,“我不想呈现在他人面前的只有情感这一方面”。

    在陈武看来,面对恶意提问,在一开始就要有心理准备,要认识到这是正常现象,不要轻易把很多恶意的东西跟自己对等,那些话有时不是针对性的。同时要避免陷入“自我概念”的陷阱,即一直局限于某类问题,如情感等,无法跳脱出来灵活地看待事物。

    “我们需要辩证看待匿名提问箱,用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走不远的。”陈武认为,在一段时间内以匿名的方式获得心理安慰,或者找寻一个舒服的交流空间,是完全可以的。但同时需要认识到,匿名虽好,实名才是常态,要有拥抱现实生活和解决问题的勇气。“我们需要谨慎使用提问箱,当自己心里不舒服的时候,要引起重视。”

    (应受访者要求,王思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丹萍 实习生 王凤鸣 吴一田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10月19日 04 版

上大学后怎么与父母沟通
Z世代为何偏爱开盲盒式聊天
“预制朋友圈”爆火:给生活一点仪式感
“情绪价值”被滥用?我们该如何正确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