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婚恋要懂心理学”、“专家给女性的幸福处方”等网帖、图书大受年轻人追捧,一些婚恋指导类电视节目也异常火爆。为何年轻人会追捧所谓的“婚恋宝典”?有了这些“宝典”就能获得美满姻缘吗?
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2266人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89.5%的人看过有关婚恋指导的书籍、网帖或电视节目,其中11.1%的人“经常”看。受访者中,“80后”占52.2%,“70后”占32.0%,男性占65.7%,女性占34.3%。
48.3%的人认为,年轻人追捧“婚恋宝典”缘于不自信
“我身边怎么没男生像书里写的那样完美?”北京市某重点大学研究生微微,总爱这样问她的“闺蜜”。
虽然学校里追微微的男生不少,但她一直没谈过恋爱。用她的话来说,就是“总觉得不是太好”。尤其在看了婚恋指导类的网帖和节目之后,她更加坚定,一定要找“高大、英俊、多金、专一的白马王子”。这样的条件,自然就把校园里的许多男生给“屏蔽”掉了。
在北京市某公司的部门主管孙先生看来,迷信“婚恋宝典”的以女性居多,“都想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还没结婚的,想看看怎么找到理想爱情。结了婚的,想学习如何对婚姻保鲜。现在婚恋问题越来越复杂,一些年轻人总想多参考一些‘知识’,以防万一。”
为何现在年轻人会追捧“婚恋宝典”?调查中,61.3%的人首选“浮躁,对婚恋急功近利”,其次是“图‘快’,想赶紧解决婚恋问题”(55.3%),“对所谓专家的盲目崇拜”排第三(53.3%)。
接下来的原因还有:“不自信的表现”(48.3%)、“当前社会婚恋问题太多,需要积累经验”(45.7%)、“看热闹,娱乐一下”(31.5%)等。
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陈晓敏认为,目前流行的“婚恋宝典”有一种煽情的作用,扩大了婚恋中负面的东西。比如,每个人在择偶过程中都会有看看对方物质条件的想法,但通常不会赤裸裸地表现出来。而在某些电视节目上,女孩子们都去选一个“多金”的男人,择偶物质化的现象,就被扩大化了。
陈晓敏发现,所谓“婚恋宝典”无非是两种类型——不食人间烟火,或物欲极端化。“那只能算是‘婚姻魔幻宝典’。年轻人会受到误导,会觉得自己的婚姻很平常,很乏味。于是就会有人不安分,甚至走上离经叛道的路。”
“如果‘婚恋宝典’描述的内容很生活化,还会有人气吗?”孙先生认为,很多书籍和节目现在都是商业运作,搞噱头博眼球。很多案例和专家也建议,不能完全相信,不能生搬硬套。
调查显示,19.2%的人觉得“婚恋宝典”有用,50.3%的人表示“一般”,21.7%的人认为“很多内容有误导”,8.8%的人表示“不好说”。
“婚恋宝典”盛行,69.3%的人认为会带来过高期望,让年轻人把婚恋理想化、教条化
“婚恋宝典”盛行会对年轻人产生什么影响?调查中,69.3%的人认为会带来过高期望,让年轻人把婚恋想得过于理想化、教条化;65.6%的人认为“条款化”、“学术化”的婚恋功利色彩浓厚;47.0%的人认为所谓的“宝典”会降低年轻人对婚恋的信心;45.7%的人认为会带来反作用,使年轻人失去探索感情的能力。
此外,仅10.1%的人认为“婚恋宝典”的积极影响更大,可以引导年轻人获得美满爱情。
“婚恋问题,岂是‘婚恋宝典’所能涵盖的?”孙先生刚结婚时,曾和妻子为了过年去谁家的事儿争论不休。现在有了孩子,家里的事更是一地鸡毛。买什么奶粉?进哪个托儿所?买什么玩具?将来学什么才艺……
他觉得,自己和很多人一样,结婚前没想太多,真正经历了才知道,婚姻生活是平淡、现实的。“我们开始时是向父母请教,但他们那辈人的想法和我们不一样,也不想让他们太操心,所以这些问题还得靠我们夫妻自己一起去面对,去摸索。”
年轻人出现婚恋问题时,应怎么做?调查中,66.4%的人认为要“勇敢面对,不要害怕失败”;60.5%的人认为“可参考婚恋指导,但不能迷信”;52.9%的人认为“婚恋属于个案行为,没有规律,应自己体会和探索”;47.7%的人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23.5%的人建议“向父母讨教”。
“任何夫妻过日子都会遇到很多琐碎事儿,就算豪门也有烦恼。”陈晓敏说,像马桶没冲净、衣服乱扔、电视声音太大等小摩擦,在所有婚姻中基本都会遇到,所以年轻人不应把婚姻理想化。解决婚恋问题,没有“宝典”能提供捷径,还是要遵从婚恋最基本的规则——重视情感交流,回到现实生活。
本报记者 王聪聪 实习生 张锐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