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鲜米汤是我的梦魇。
我在省城合肥生长,可我妈是寿县人,她20出头离开寿县,口味却一直没变。
鲜米汤是寿县过年时必喝的一道汤,用碎肉、鸡蛋花、木耳、葱,在鸡汤里运作一番,再加各种配料;汤色混浊、汤内还时常放有当地人认为大补的“闷蛋”(母鸡没有生出的蛋),这些都让我难以忍受,我总吃着,“呸”着,“呸”的声音大了,我妈就要给我一巴掌。
好在,一年就喝这么一次,还是去寿县姥姥家。可我妈及各位漂在外地的姨妈、舅舅却感叹,“哎呀,过年才能喝上一次。”一大锅鲜米汤很快就见了底,大人们捧着碗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他们喝通畅了,一头汗。喝完鲜米汤,大年三十正式开始,接下来,便要贴对联、放鞭炮,准备年夜饭了。
鲜米汤是我的年关。一次,我不怀好意地提起合肥奶奶家的糯米圆子,“那有什么好吃?”舅舅端着鲜米汤,奚落完我,再大呷一口。
“那有什么好吃?”多年后,在北京,老公提起福州过年必吃的萝卜年糕和肉燕,我作如是反应。在此之前,我介绍爸爸寄来的糯米圆子,“合肥年夜饭必备”,老公还礼貌性地尝了一个。
他生气了,吐掉嚼了一半的圆子,说,他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好吃。他“呸呸呸”,“呸”得我想给他一巴掌。
然后我们谁也不理谁,我去厨房,把糯米圆子分袋装好,放在冰箱。老公恨恨道,“就你们家的东西好吃?”“以后有了孩子,要让他吃福州的饭,还要学福州话……“跟着你就忘了本”,他忘了,我手里抓着的也是我的“本”。
我突然想起姥姥家的鲜米汤。“那有什么好吃”、“呸呸呸”和“呸”出来的巴掌。
此地热衷的吃食别处未必欣赏,上一代人作为“本”来铭记的故乡,下一代人身临其境才能体谅——
我的糯米圆子、老公的萝卜年糕和肉燕,都是年夜饭上的鲜米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