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11月2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学者·声音

重塑我们的幸福观

——第四届生态文明学术沙龙一瞥

路亦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1月26日   02 版)

    “ 十八大报告专门辟出一个章节,论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提高到五位一体的高度,对生态文明的作用以及具体战略的部署,在很大程度吸收了我们很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生态文明学术沙龙上,与会学者谈起十八大报告很是感慨。

    然而,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如何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尽管学者们各种不同观点的交锋、质疑相当直接,但“重塑我们的幸福观”却是共识之一。

    改变增长的定义

    “以物质财富增长为标志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畸形发展,罗马俱乐部早就指出了这一点,物质财富的增长显然不能超过生态系统的承载限度。所以,如果把物质财富的增长规定为发展的必要条件,那么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但科技万能论者们认为科技能够解决一切。”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卢风说,迄今为止多数人仍然认为发展必须涵盖经济增长,认为经济如果不增长了那就不能叫发展。但是,如果为了谋求真正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就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或者改变产业结构,甚至还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的定义。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再像以往那样认为经济增长必须要蕴含物质财富增长。尽管在现代历史上的经济增长一直都伴随着物质财富增长,但是我以为,现在要重新界定经济增长的含义。

    卢风教授解释说,我们把经济分成两大类,物质经济以及非物质经济,也就是如何考虑经济的非物质化,这是将来保持经济增长同时又不增加排放的一个重要途径。在如今的世界中有很多都可以称为非物质经济,比如说文化产业就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情感需要的。

    对此,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肖显静则质疑,试图从物质性的增长转向非物质性的增长,或者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文化产业的增长、精神产品的增长,这仍然没有摆脱增长的桎梏,人类只要一天不摆脱这种枷锁,最后会不会仍将把自己引入一个不可挽救的境地?

    摒弃科技万能论

    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已经不局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大家都意识到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要先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人与社会的问题。北京大学教授陈志尚如是说。

    “要坚决批判技术主义、科技万能论,不要以为什么都是技术能够解决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孝正认为,比如说酒驾的问题,光用仪器测量是不能杜绝的。信仰缺失,道德底线全无,只牟取最大利益,以前有人在牛奶里掺假加水,现在的人是放三聚氰胺,这种恶毒的事情历史上都罕见。他问道,诚信与道德的问题用技术能解决吗?

    卢风教授对此亦很认同。他说,有一种观点就认为有了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污染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实际上仅仅靠科技创新、靠循环经济是不可能解决污染的,没有减量化,没有很硬的节能减排是不行的,循环经济和绿色创新当然可以在一定的限度内减少排放,但是你不能认为还可以一如既往地大量消费,一如既往地浪费。摒弃科技万能论是建构生态文化的关键,也是建构生态文明的关键。否则,总是以为科技能够摆平一切,所谓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环境污染都能通过科技改变,这是行不通的。

    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表面看是要克服生态危机,解决环境问题;其实,它的根源是社会生了病,所以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深刻的、持久的、广泛的社会改造运动,要用生态文明的观念来改造人们的旧观念。

    超越物质主义

    在当下物欲泛滥的社会氛围里,人们的物质需求极度膨胀,人类的生态足迹亦非常之大。因而,生态文明建设一定是与人们所持有的幸福观、信仰、价值观密切相关。

    卢风教授说,长期以来实际上现代性的价值观误导了人们的价值追求,这也许是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一种难以避免的结果。

    那么,物质主义价值观误导的是什么呢?卢风认为,使人们觉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多多赚钱、多多消费、多多占用汽车、游艇等物质财富,使人们误以为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毋庸讳言,人必须有足够的物质生活资料才能够活着,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并非只有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才能生活得有意义,才能生活得幸福,这个道理被现代性严重地遮蔽了,这当然与我们时下的文化有关系,我们的社会就是这样一种气氛,大家都应该向富人学习,富人就是我们生活的榜样,这是一种很严重的误导。

    卢风表示,为了谋求绿色发展必须要建构生态文化,传播一种生态价值观,培养一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幸福观。只有当生态文化成为主流文化的时候,人们才不会像时下的一些人那样,认为人生的意义、价值和幸福就在于消费、占有多多益善的物质财富,所以我认为要超越物质主义。

    (注:此次学术沙龙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主办。)

路亦然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11月26日 02 版

直面十八大有感
高储蓄率呼唤普惠型社保
重塑我们的幸福观
谁是未来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
学者聚焦世界城市发展战略选择
科学家扎根偏远山区扶贫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