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站在故乡800多岁银杏树下,75岁的南水北调移民赵景林用手抚摸着粗壮的树干泪流满面:“老家淹没在水底下,没想到还能在这里看到屋后那棵老银杏树!”日前,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金河镇南山脚下的南水北调移民生态文化苑内,由当地政府举办的南水北调移民寻根公益文化活动拉开帷幕。
从青海、湖北和河南各地赶回来的1200名丹江库区移民相聚在这里。面对故乡的古树进行祭拜,缅怀先贤,追思乡愁。从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王庄镇张湾移民新村赶回来的赵景林,就是专程赶回参加此次活动的移民之一。
河南省南阳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的首个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也是移民大市,为南水北调工程做出了巨大贡献。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南阳市淅川县先后搬迁移民近40万人,实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创造了移民工作的“南阳经验”、“南阳奇迹”。2014年年底,清澈甘甜的丹江水从渠首陶岔一路北上,给缺水的华北大地带来泽润。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浩瀚的丹江水淹没了移民祖辈的墓碑、梦里的家园。移民们清明节回乡,只能在岸边望穿江水,涕泪长流。那些被淹没的家园是几十万移民永远的乡愁。
为了让广大移民“离乡不离根”,留住广大移民的精神家园,在淅川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移民大搬迁期间,移民后代李爱武把从100多个移民村抢救出来的1000多棵古树保护下来,构建了一个“南水北调移民生态文化苑”。
这个“文化苑”以纪念和弘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为灵魂和主题,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规划设计,2014年纳入《南水北调中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规划纲要》。目前,已建成古树博物园区:从淹没区抢救移植出来的1000多棵古树全部栽植成活;复原了建于宋朝初年的埠口古街;正在建设南水北调移民纪念馆,将以声光电形式和大量实物展示半个世纪以来的移民生产、生活变迁。
在古树园找到家乡的古树,34岁的移民王相立激动不已。王相立原籍淅川县金河镇王万岭村,全家于2011年迁往郑州市中牟县大孟镇。此次他带着妻子、孩子与十几名乡亲一起回乡拜祖,就是想让孩子记住自己的根在淅川。
在南水北调移民纪念碑前,人们聚集凝望。高大的纪念碑的背面,镌刻着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元旦贺词中向移民的致辞:“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人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作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
站在高大的移民纪念碑前,从新乡市原阳县移民新村回来的梁国琴热泪盈眶。 51岁的梁国琴原是淅川县老城镇新建村人。2010年,一家人搬迁到新乡市的移民新村。“这个为我们40多万移民树立的巨型纪念碑立起来了,我们感受到了社会对移民所做贡献的肯定。”
活动迎来了文化部组织的艺术家小分队的公益演出。艺术家们精彩的表演,优美的唱腔,给移民们带来了无限欢乐。“千棵记忆树,百桌家乡饭,浓浓思乡情。”淅川县委副书记、县长赵鹏深情地说:“希望通过举办这次公益文化活动,进一步传承弘扬移民精神,建设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