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正定历史文化价值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指出,保护历史建筑要综合考虑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现代建筑逼近古代建筑的问题,“拆”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把它用起来,或者在功能上靠近,都是可行的方法”。
1994年,正定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正定拥有从唐代开始的木构建筑——开元寺钟楼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唐代钟楼。目前,由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担纲正定古城的保护规划。
在研讨会上,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之女梁再冰回忆道:“1933年,32岁的父亲去正定考察,在那儿看到了唐代的建筑,看到了半部中国建筑史。”梁再冰认为,古城保护应该和博物馆结合在一起,“把文物放在博物馆中展出,更好地为国内和国际的文化交流服务”。
国务院参事室文史业务司三处处长吴著友坦言,正定古城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现代建筑与古建筑近在咫尺,破坏了古城的完整性”。吴著友说:“梁思成在正定找到了唐代建筑。文物不仅影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还能辐射周边、乃至世界,使文化能够流传、积淀。文物保护责任重于泰山,应该用世界的眼光,让文化和历史发挥社会效益;用一百年的眼光,进行长远的规划。”
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指出,正定具有作为世界遗产的潜力和可能性,一方面它是文物保护单位,一方面也是文化传承基地。“正定古城要避免小而全的发展模式,要站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角度,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色,把建筑变成文化的载体和空间。”吕舟说。
吕舟提醒,古城保护一方面要保护古代建筑,另一方面也要改善传统民居以适应现代生活。“不仅是著名建筑,历史街区和历史街巷作为遗产重要的环境要素,很值得我们关注。不要让历史变成古城的道具和布景,而是要让人们处处感受到历史。”吕舟说。
来自清华大学建筑系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建筑不是孤立的,它与城市整体环境相关,是城市各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正定古城中遍布的宗教建筑,就是当时佛教盛行的产物。但在当下,一些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奇奇怪怪的建筑”在城市中并不罕见。
吕舟说:“之所以觉得奇怪,是因为其功能性和经济性都没有处理好,片面追求形式感。我们不应该建造科幻大片里的那种建筑,建筑应该从延续的文化中生长起来。”
吕舟强调,要解决“奇奇怪怪的建筑”的问题,首先要分清建筑和建筑师之间的关系。“建筑师只做设计,我们要尊重建筑师的艺术创作空间,但更关键的是业主的选择。业主品位提高了,社会整体的文化品位提高了,奇奇怪怪建筑的问题就能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