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长江沿线、珠三角等迅猛发展的诸多省份相比,东三省这些年似乎少有亮眼的表现。那么,东北人对东北近些年的观感如何呢?
近日,由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问卷网联合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2279名东北人认为,重工业国企包袱、产业单一、过度依赖投资刺激被认为是东北经济低迷的主要原因。专家认为,东北要“振兴”经济,先要“振醒”东北人。
77.2%受访东北人认为近年东北发展明显落后
调查中,77.2%的受访东北人认为,与其他省份的发展相比,东三省已经落后了,其中,22.4%认为差距非常明显,20.2%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太大差别。
在吉林一家知名汽车国企做发动机测试的实验员马旭东(化名)看来,东北经济近些年确实发展迟缓,“但不能将罪名简单放在国有体制头上,国有企业效率不高是事实,但国有企业全国遍地,东北深层次的原因是精英管理阶层的利益固化”。
对于东北经济低迷的原因,受访者认为原因是多个层面的。具体来说,58.8%的受访者认为是重工业国企淘汰后无以为继造成;44.0%的受访者认为原因在于矿产资源开采殆尽、产业单一;36.2%的受访者则提出是由于过于依赖投资刺激,百姓难以受益。其他原因还有:大量下岗职工(33.0%),官员渎职、不思进取(32.0%),城镇化质量低(25.9%),政府管得太死、市场缺乏活力(21.5%),人们生育意愿低(6.9%)等。
马旭东感觉,东北的国企改革后,有的企业管理层将企业视为私人领地,滥用权威。“在生产和生活中,对一线工人只有‘沟’没有‘通’。脱节的后果是管理者大多空有理念,无法指导生产。比如,有的企业目前引进了一种看似先进、经过了改造的‘丰田’管理方式,将绝对服从变成了企业经营的新常态,严重束缚了职工的头脑和手脚,影响了工人的收入和积极性。”马旭东说,东北很多家庭和单位的联系都是非常紧密的,企业不行,家庭到社会一并受损。
在辽宁大学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伟看来,振兴东北提了那么久仍然没有起色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的思想观念及行为效率还停留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长期以来,东北人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太强。坐商、官商作风较普遍,主动竞争性和营利理念缺失,办什么事都得求人托关系和请客送礼。
“人还没有被‘振醒’,何谈经济的振兴?所以,振兴东北的当务之急,就是‘振醒’东北人。” 王伟说。
62.7%受访东北人认为在东北创业不太容易得到支持
东北经济的现状受体制和历史影响颇深,要振兴东北,需要从政府、市场和意识三方面同时寻求破解方法。
相较于沿海其他省份,东北三省相对封闭的环境和薄弱的第二产业发展势头加剧了一些地方懒政怠政风气,调查中,68.7%的受访东北人认为一些政府办事效率一般,其中,23.9%的受访者觉得效率很低。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长春主持召开的东北三省经济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对东北来说,实现新一轮振兴还要靠改革增动力、开放拓空间。李克强总理在大连曾表示,要用创新唱响东北经济。由此可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仅是资源条件成熟省市发展自身的催化剂,更是新一轮振兴东北的必经之路。
那么,东北三省做好准备了吗?调查发现,62.7%的受访东北人认为,在东北创新创业并不太容易得到支持,也有31.2%的受访者觉得比较容易。进一步调查显示,67.0%的受访东北人赞同东北人“有闯劲、有韧性”的精神有利于创新。
马旭东认为,其实东北很多国企职工因为在工业生产线上积累很久,他们创新、进取的潜力是无限的,很多都有做到极致、成为“匠人”的可能。“然而,一些现有的管理模式,无法激发每个工人的创造力”。
在王伟看来,要激发东北人的创新精神,一方面,应该引导东北的干部群众树立市场经济意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就是要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提高效率,解决地方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服务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机关‘窗口’部门工作的人员,其一言一行和服务有效与否,对广大群众有极强的示范引领效应,也直接影响老百姓参与东北振兴的积极性”。
本次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11.6%的人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13.0%的人在5000元~1万元,10.8%的人在1万~3万元,20.4%的人在1万~3万元,27.8%的人在5万~10万元,12.5%的人在10万~20万元,4.0%的人在20万元以上。
本报记者 孙震 实习生 马思源 谷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