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发展速度已明显落后于其他省份。反映在民生上,收入增长水平是人们最简单直接的感知。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发起的一项针对2279名东北人的调查显示,50.5%的受访东北人对收入增长状况比较满意,49.5%的受访东北人则并不满意。
对收入状况的满意程度进一步影响了年轻人才的去留意向。调查显示,受访的东北人中,65.1%目前居住在东北,属于常住人口;32.6%大部分时间在外地工作,偶尔回家。同时,46.8%的受访东北人愿意回到或留在东北生活、发展,31.9%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愿意,21.3%的受访者认为不好说。
对于在黑龙江一家银行工作的武学新来说,大学毕业后回家按照父母的意愿进银行,“是一件五味杂陈的事”。最令他头痛的就是工作氛围。“毫不客气地说,东北地区的规则和服务意识,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餐馆商铺,都是非常差的。我身边有的同事都是领导安排进来的,很多人实际上没什么工作能力。”在武学新看来,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彼此成就、互相认可的氛围,对每个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很难成功。
武学新觉得东北的城市化程度高、起步早,但在社会意识上的进步,却并不同步。“很多东北年轻人的父母甚至爷爷一辈大多已经是工人了,过着有秩序有工会的生活,集体观念重。但在新时期里,创新和创业的氛围需要个人活力的解放。现在固有利益格局没被打破,人们的思维习惯仍停留在以前,缺乏自主性”。
为什么愿意待在东北的,比实际居住在东北的人数比例还少呢?
调查发现,56.5%的受访东北人认为收入低、发展慢是主要原因,36.9%的受访者指出东北现有产业业务单一、自己没有用武之地,29.9%的受访者感觉东北官僚气息浓、办事难。其他原因还包括东北冬天太冷(29.6%)、没有创新创业的氛围(27.2%)、房价等生活成本太高(25.6%)等。
对于毕业于华北电力、在北京工作的郑祥海来说,他宁肯在北京漂着,也不愿意回辽宁。“我周围同学如果回去工作,基本都是做银行职员、公务员。为什么年轻人都这么选?难道他们不想做有意思有激情的事业吗?还不是因为除了这些地方之外,其他行业和领域不好干,赚钱难。”
郑祥海认为,年轻人要求的东西并不多。“年轻是为了一个念头就可以去拼去干的年龄段,现在压力大没关系,唯一需要的就是好的预期。就像当年闯关东的我们的祖祖辈辈,有土地能活下来就可以闯。现在我们离开东北,无非是因为待下去未来会很艰难”。
郑祥海说长辈们的工资也很久没涨了:“我的一个大伯,1998年响应国家纺织行业‘压锭减员’的号召,提前退休了,结果因为不给认定足够的工龄,两个人工资加在一起才一个月3000多元,他们夫妇都70岁了。大连地区纺织厂遍布,和他们有共同遭遇的还有近万人。”
本次调查的受访东北人省份分布为,41.1%来自黑龙江省,29.2%来自吉林省,29.7%来自辽宁省。受访东北人中,26.2%为90后,52.7%为80后,17.2%为70后,3.8%为60后及以上。
本报记者 孙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