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教科书变化的新闻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已使用了15年的语文出版社版的义务教育教材日前修订完成,修订后的教材有40%的课程内容已经替换,新增了大量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
40%的课程内容已经替换,这样大的变化幅度让人不得不为新教材的顺利推广担心。笔者之所以会有这方面的忧虑,与多年前亲历的一次教材“换版本风波”相关。
2005年至2008年,笔者带的那届学生从初一开始使用北师大版《语文》教材。3年时间里,北师大版初中《语文》教材的全套6册课本,笔者从头到尾教了一遍。在使用该套教材的过程中,笔者的总体感觉是:教材编者的选文视野很开阔,选文时兼顾了文章的地域性、时代性和新鲜感,使得选进教材的许多篇目在内容上都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但与此同时,由于不少课文都是笔者以前从未教过甚至从未见过的文章,所以又对笔者的教材解读能力和课堂授课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能在课堂上讲好那些课文,笔者不得不花费几倍于以前的时间和精力来备课。这样下来,一届学生带出去,笔者明显感觉到自己在专业素养上提升了不少。虽然这样的提升带有一定的迫不得已的性质,但笔者还是乐意面对和接受的。
令人遗憾的是,新学年开始,当笔者重新回到初一准备下一轮教学的开始时,笔者吃惊地发现,才用了一轮的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又换成了以前那个沿用了好多年的××版教材。虽然笔者更熟悉那版教材的内容,教起来也更顺手,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因为笔者知道,从此以后,笔者的备课和上课将减少许多乐趣和挑战。
实际上,此前3年,笔者也从身边同事的口中和一些正规的教研场合听到了不少诸如“北师大版教材太难,不适合咱们的学生”“北师大版教材选文不典型”之类的抱怨,而且年纪越大的老师抱怨声也越高。此种声音,想必早已被上级决策部门所闻。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教材的内容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就必须不断地推陈出新,教材内容的变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只是,在追求教材内容与时俱进时,请教育主管部门不要忽略使用教材的教师的感受,要考虑他们对新版教材的适应能力、接受能力和执行能力,并尽量避免教材变化后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从这个角度看,教材的变化并不只是增删几篇课文那么简单,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在这项系统工程中,对相关的教师进行卓有成效的培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只有教师的问题解决了,教材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否则,多好的教材都有可能遭到误解甚至抵制。
媒体报道说,从今年秋季开始,全国各地将有400多万中小学生使用新修订的语文出版社版的教材,真希望这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能在教材发到学生手里之前,就做好相关教师的培训工作,以便最大程度地减少新教材推广、使用的阻力和压力。
(作者为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四中学教师)
徐生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