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时学习汉语,现在酒店上班复习汉语。”来自塔吉克斯坦的马努苏用不流利的汉语说。经过几个月的学习,特别是在酒店近两月的“复习”,他学会了与客人简单地交流。
马努苏在酒店保安部实习,负责指挥车辆停放,为客人填写快递单。工作时与同事用对讲机联系,他只要听到对讲机中的指令,就立刻赶到工作位。而他刚到常州时,和其他留学生一样,只会生硬地说“你好”,甚至让迎接新生的老师们有些不知所措。
今年暑假,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17名留学生选择留在中国参加“社会实践”,他们来自苏丹、塔吉克斯坦、乌克兰等国家。这些学生在今年3月来到中国,语言障碍是他们遇到的最大困难。
为了让这些“洋学生”能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更快适应中国的学习生活,该校专门向常州武进区出入境管理处申请,经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公安厅、常州市公安局等部门批准,17名留学生获得勤工俭学签证。按照学校分配,5名留学生在学校图书馆,5名在香格里拉酒店,7名在涵田度假村。
21岁的Jon来自塔吉克斯坦,他是“语言通”,掌握俄语、英语、伊朗语、土耳其语、阿拉伯语等5种语言,曾在塔吉克斯坦国立大学学习“国际关系”。
如今,他的工作是在酒店前台为客人存取行李。当看到有客人来,Jon会主动到客人身边去,看看是否需要服务。在他的“热情招呼”下,他和几位客人迅速成了朋友,其中一位外国客人每次走过前台,都会上前和他聊两句。
来自塔吉克斯坦的加尔查,曾是该国青年组全国散打冠军,拳击也非常厉害。根据他的意愿,酒店将他分配到健身房,指导客人健身。
酷暑难熬。“工作、工作,中国人总是在工作。”中国人的勤劳让Jon难以理解。他说,在塔吉克斯坦大家没这么忙碌。他去过不少其他国家,也都“没有中国人那么忙”。
来自苏丹的顾平也说,中国人好像不休息,“总说没时间,没时间”。他在苏丹看过不少中国功夫片,他开玩笑说,来到中国后,“忙的功夫”最令他惊叹。
但这些似乎不能阻挡中国对他们的吸引力,他们也很快被勤劳“传染”。
顾平在苏丹完成5年学业后,对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并不满意。随着在苏丹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他身边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学习汉语。
工作不如意的他也跟着朋友们去学习“奇怪的汉语”。结果,因为在孔子学院成绩优异,他不但拿了奖学金,还获得了为期半年到北京学习语言的机会。后来,他还顺利通过四级汉语水平考试。
如今,顾平来到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机电一体化,“老师人很负责,经常把我叫到办公室,问我有没有听懂。书看不懂时可以摸机器,学校里有好多机器,比苏丹多多了”。
顾平还准备在中国继续读研,不仅如此,他还怂恿高中毕业的弟弟也申请来中国上学。
“如果能找到好工作,我会留下来。”顾平相信,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即使回到苏丹,他也能顺利找到好工作。
“中国和塔吉克斯坦是朋友,贸易很多。”马努苏说,“一带一路”带来了很多机会。他的父亲与中国人合伙开公司做生意,但苦于不懂汉语。马努苏来中国学习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他希望学成后可以回国做父亲生意上的合伙人。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李超 通讯员 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