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5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

准确把握“两个结合”内在必然的双重维度

王永华 康琴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5月23日   10 版)

    实践性和人民性决定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要同这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要与这个国家的人民所习惯和接受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唯有如此,新创造的理论才是科学管用的理论,也唯有如此,新创造的理论才算真正意义上开放发展的理论。

    _______________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实际勇于理论探索和创新而提出的重要论断,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基因密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时,曾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其中,实践性和人民性决定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要同这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要与这个国家的人民所习惯和接受的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唯有如此,新创造的理论才是科学管用的理论,也唯有如此,新创造的理论才算真正意义上开放发展的理论。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到这次主题教育总要求的“重实践”要求时指出,“就是要自觉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以改造客观世界、推动事业发展,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积极识变应变求变,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问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进展新突破”;在谈到这次主题教育的根本任务的“践行宗旨为民造福”目标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通过做大‘蛋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从马克思主义实践性、人民性的双重维度去理解“两个结合”内在逻辑,对于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恩格斯也多次指出,他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对他们理论中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到多国的华丽蝶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继任者们始终脚踏实地,始终扎根实践沃土,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鲜活的理论指导实践,又在火热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凝练出更加鲜活的理论,如此反复,不断循环,确保了马克思主义不竭的创造活力和蓬勃生机。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较早强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领导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命题,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精辟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我们党正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找到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正确道路,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变化,而且创造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形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重大时代课题,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新理念新观点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实际,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从而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唯物史观秉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根本立场

    马克思认为“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建立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基础上”,他终其一生都在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人民群众,揭示了依靠人民推动社会前进的人类历史规律,因而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代的巨大影响力。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人民性,马克思主义理论必然是为全世界人民所理解、所接受、所喜爱、所认同的理论。由此而来的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关键,成为人民群众心灵契合的重要基点。

    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其一切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国人民用双手创造出来的,都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演绎而来的,成为维系和团结中华儿女的精神血脉,其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和道德观,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譬如,《尚书·五子之歌》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尽心下》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管子·牧民》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都蕴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民性是相通的。

    100多年来,我们党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者和弘扬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同时,把中华民族的价值共识、精神追求、政治智慧、历史经验内化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让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着蓬勃生机与旺盛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杜甫诗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表明贫困人口实现了易地扶贫搬迁、有了温暖的新家的巨大变化和喜悦之情;引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概括中华民族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各个场合,阐释当代中国的“世界观”“发展观”“义利观”,描绘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休戚与共、梦想相通的新图景,提出了一系列“中国方略”,诠释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文化底蕴,展示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包容并蓄、兼具天下的东方之美和广阔视野。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着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深扎根,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王永华系云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党史党建研究所所长,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康琴系云南师范大学党史党建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王永华 康琴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5月23日 10 版

准确把握“两个结合”内在必然的双重维度
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发挥人口的能动作用
为青年讲好鲜活可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加强文艺领域自由职业人员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