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05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学者看法

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发挥人口的能动作用

叶盛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05月23日   10 版)

    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确保社会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任务,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推动形成高校、政府、企业、家庭等多方联动的促就业生态,以青年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青春动力。

    _______________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日前,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自2018年3月以来,中央财经委员会已召开12次会议,这是首次将人口问题列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研究议题。

    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人口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又是经济发展最基础的变量。国务院在《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中提出,增强劳动力有效供给,注重人口与经济良性互动,综合应对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降和结构老化趋势,全面提升劳动力质量,挖掘劳动力供给潜能,加强与就业政策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有机衔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人力资本支撑。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进一步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人口发展新常态作出分析研判,明确提出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稳定劳动参与率,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高频率提及“就业”,指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让每个人在适配的劳动岗位上创造出最大的个人价值,最大限度发挥人口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人力资源支撑。

    应当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认识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内涵。就业数量问题是我国当前就业政策以及相关评价体系更多关注的方面,比如对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数量、高校就业率等都有具体的考察或具体调整目标,仅从数据上看,2023届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实现充分就业面临着巨大压力。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就业总量压力虽然突出,但是就业大局较为稳定,更为突出的是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具体表现在劳动者的技能储备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劳动者主观就业愿望与实际情况不匹配等,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情况长期存在。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强调就业的“规模”和“质量”协同发展,更高水平、深层次地推进人力资源改革需要体系化的重塑,要认识、理解、把握好几对关系。

    一是要充分认识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以高质量充分就业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重要支撑。经济增长稳,就业才能稳,高质量充分就业归根到底依靠的是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握好就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宏观政策中的优先地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千方百计创造、挖掘和激活更多就业机会,增强就业的适配性、稳定性,最大限度释放人口红利和人才红利,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二是要充分认识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整体就业大局的关系,全力以赴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建立健全全社会联动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体制机制。“稳就业”在“六稳”中居首位,稳就业的关键就是稳住大学生就业。从数量上看,高校毕业生是最庞大的就业群体;从质量上看,大学生文化素质高,是人力资源的宝贵财富;从结果来看,大学生的背后牵动着千家万户的期望和安宁。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确保社会稳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近期,教育部实施202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行动,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落实就业去向。也要认识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任务,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推动形成高校、政府、企业、家庭等多方联动的促就业生态,以青年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青春动力。

    三是要科学把握就业与教育的关系,全面提升人口素质,加强人才培养与就业的有效衔接。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当前,社会发展方式不断向着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提升的方向转变,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坚持需求导向,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对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宏观上及时进行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的调整,以减少“学用不对口”“专业不对口”等现象。在培养方式上,要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将大学生生涯教育的端口前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素质,切实提升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适配性。

    四是要灵活协调就业政策与其他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之间的关系,加快释放新业态就业的巨大潜力,拓宽青年就业新渠道。当前,新业态增长迅速,成为当前以及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灵活自由、兴趣驱动的就业方式也成为当下越来越多青年的选择。适应新发展模式的有关政策支持,如毕业生自主创业支持政策、社会保险制度、人才评价体系、监管机制等,需要不断优化完善。同时,激发新就业态就业活力还需要更多社保补贴、税收优惠、技能培训等政策扶持,降低新业态就业风险,进一步发挥新业态对就业扩容提质的积极作用。

    五是要深刻理解就业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引导青年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人的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勤奋劳动来实现,只有将教育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新技术的不断进步、产业的不断迭代对劳动者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仅依靠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技能远远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做实做强继续教育,注重培育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一批灵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型高素质劳动者。高质量就业是劳动者将个人所学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链接起来的重要途径,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择业观、人生观,鼓励青年到基层、西部地区就业,同时要不断健全兼顾个体权益和社会利益的保障激励体系,让更多年轻人将个人职业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中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天地中大有作为。

    【作者系浙江大学共青团青年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系2023年度浙江省“青年优先发展的理论阐释与现实路径研究——基于浙江省建设青年发展型省份的实践探索”研究课题(ZQ2023014)、2022年度“‘青年优先发展’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研究”研究课题(22dykt03)的阶段性成果】

叶盛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05月23日 10 版

准确把握“两个结合”内在必然的双重维度
推动高质量充分就业 发挥人口的能动作用
为青年讲好鲜活可感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加强文艺领域自由职业人员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