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国际传播效果评估,要构建高标准、规范化、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从单一类型评价转向多维度综合评价,在国别效果、语种效果、媒介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布局,既要平衡传播规模和传播品质两个维度,又要兼顾宏观传播和微观传播两个层面。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关键在于采取有效路径,多维着力,全面提升中国话语国际传播效能。
打造融通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
话语体系是国家软实力和巧实力的集中体现。打造融通的中国话语体系是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故事因鲜活的话语而动人,融通的中国话语既要符合中国国情、体现鲜明中国特色,又要让国外受众容易理解并乐于接受。
习近平总书记既是打造融通中国话语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说:“拿破仑说过,中国是一头沉睡的狮子,当这头睡狮醒来时,世界都会为之发抖。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新狮子论”的比喻巧妙驳斥了“中国威胁论”,传递出中国梦的世界价值。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智利媒体发表署名文章,以智利金和中国玉制作的“金镶玉”北京奥运会金牌为例,将中智两国人民情同手足的缘分比喻成“金玉良缘”,既形象又贴切。
从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效果看,打造融通的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强化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技术赋能
近年来,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国际传播的形式和渠道等带来深刻影响。我们要顺势而为,善用数字技术赋能国际传播,提升中国国际传播的时代感、科技感和影响力。
首先,要加强顶层设计与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国际传播基础的数字化投入,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引领力、影响力、传播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推动国际传播数字化转型。
其次,要契合数字时代创新国际传播内容和形式。要广泛运用数字技术,通过视频、音频、游戏等方式,打造形象化、生动化、多样化的国际传播内容。积极利用5G、4K、AI、VR等技术赋能国际传播,增强国际传播亲和力与吸引力。
再次,要不断拓展数字化国际传播渠道。要坚持内容为王和渠道制胜相结合,利用各类数字平台,拓宽国际传播渠道。
最后,要利用数字技术推进精准国际传播。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不同受众群体“精准画像”,研判国外受众的兴趣点、关注点,据此有针对性地推送传播内容,促进国际传播精准化。
加强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人才支撑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求我们加强国际传播人才培育,构建国际传播人才支撑体系,增强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本领。
一方面,要加强专业的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
要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壮大官方国际传播队伍,将丰富精彩的中国故事转化为中国话语优势,更加专业地传播中国话语,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力和影响力,把握国际传播主动权。要切实提升国际传播队伍的媒介素质和话语能力,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懂技术的国际传播队伍,夯实国际传播人才基石。
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挥民间传播主体作用。在全员媒体传播场域中,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国家“形象大使”,要鼓励和引导民间传播主体,与官方国际传播队伍相得益彰,形成国际传播合力。
做好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效果评估
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是衡量中国话语在国际舆论场的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参考。科学合理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能推动国际传播工作在反思、调整中提质增效。
做好国际传播效果评估,要构建高标准、规范化、可操作的评估指标体系,从单一类型评价转向多维度综合评价,在国别效果、语种效果、媒介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布局,既要平衡传播规模和传播品质两个维度,又要兼顾宏观传播和微观传播两个层面。在评估主体方面,可引入第三方机构,发挥其专业性和独立性优势,提升国际传播效果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在评估路径方面,要加强与国外媒体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克服国外数据采集、受众调查等方面的困难。可根据媒介融合背景下不同媒介形态国际传播特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国际传播效果数据采集、整理、反馈和应用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尊重国际传播规律,从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点出发,奋发有为,多维并举,推动中国话语国际传播,进一步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让中国故事、中国声音、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在世界广泛深入传播。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数字政府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张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