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3年12月22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青年在行动 防艾公益不停步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晓 记者 黄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3年12月22日   08 版)

    2023青年防艾公益行动启动会现场,发布了9张青年创制的防艾海报。受访者供图

    防艾青年汇成都站,专家面向多所高校防艾社团负责人分享经验。受访者供图

    2023青年防艾启动会现场,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在展板上用红丝带汇聚力量。受访者供图

寄语

    东城团区委将持续推动青少年防艾工作取得新进展,主动作为,深化对青少年防艾工作的理解与促进。继续依据青少年群体特点和规律,开展青少年群体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加强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团结动员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做好防艾宣教工作。积极统筹高校、社会组织等资源,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青少年防艾队伍,形成社会各界关心、支持青少年防艾工作的强大合力。

    ——共青团北京市东城区委书记蒋龙

    艾滋病防治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青年作为未来社会建设发展的主力军,应该是防艾活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团沈阳市委将持续号召广大青年积极参与防艾宣教活动,认真学习防艾知识,积极投身宣传防艾志愿服务中去,发挥更好的作用。

    ——共青团沈阳市委副书记陈琦

    随着时代的发展,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潮流和时代风尚,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加入志愿者的队伍贡献自己的力量。松林坡社区按照“共青团+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模式,定期开展相关志愿服务活动。同时,也鼓励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重庆市沙坪坝区松林坡社区党委书记胡娟

    杨家山社区作为“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依托“多彩杨家山”为载体,成立了杨家山“未来星”志愿服务队,从思想教育、社会实践两大方面为辖区青少年量身打造多样性的实践活动,未来,我们将通过实践活动让青少年与社区联系更紧密,引导更多青少年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为健康中国作出更多的贡献。

    ——长沙市芙蓉区荷花园街道杨家山社区宣传专干张伟

    艾滋病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它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使得个体容易受到其他疾病的侵袭,最终可能导致死亡。艾滋病防范是我们从进入大学第一课开始就学习的内容。作为“岐黄仁心”中医药健康服务四进项目团队中的一员,我把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更多的人作为人生目标,投身于志愿服务中。

    ——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硕士研究生苏雨晨

    青年是防艾的有生力量,也是我们工作的骨干力量。团区委将持续聚焦青年健康工作,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青年群体的防艾意识,树立正确的防艾观念。同时,我们还将统筹高校、社会组织等资源,带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青年防艾队伍,共同守护青年健康。

    ——共青团西安市碑林区委书记李佳维

    今年年初以来,团增城区委依托“青年地带”社工项目、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等,加大对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服务管理,与区禁毒办、区疾控中心等职能部门积极联动,组织青年志愿者深入辖区高校、大型社区、禁毒重点村,广泛开展禁毒防艾宣传,营造了知艾防艾、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

    ——共青团广州市增城区委书记彭丹

    截至12月10日,团江南区委组织“青空间”共开展防艾知识主题宣传活动7场,吸引了720多名群众参与,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通过系列防艾活动,我们希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认识,切实增强辖区群众预防艾滋的意识。

    ——共青团南宁市江南区委书记王大乐

    只有真正地成为了防艾宣传的一员,我才清晰地意识到其实艾滋病风险就在我们身边,每个大学生都要提高保护意识、不要身陷风险。志愿工作中我得到了很多理解和支持。当我的伙伴跟我说,“是的,我也觉得这个事情非常重要”“我也想成为志愿者”,我会感到格外温暖。

    ——浙江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防艾与青春教育中心学生代表邓丹凌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提高青年的防艾意识,加强防艾知识宣传和普及,促进青年养成健康向上的文明习惯,对于有效防治艾滋病毒传播至关重要。团玄武区委一方面将与驻区各大高校加强合作、扩大宣传,让青年学生“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另一方面,将广泛发动更多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志愿者加入到防艾行动中来,营造全民参与艾滋病防治的良好氛围。

——共青团南京市玄武区委书记蒋澎

——————————

    尽管岚少(化名)已开始慢慢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但是两年时间里,他没有把确诊的事告诉他人,包括自己的家人。“目前只有对我进行‘一对一帮扶’的志愿者知道。”谈及隐瞒病情的原因,岚少坦言自己很害怕被歧视,“现在还没有办法接受带有偏见的目光”。

    在中国,像岚少这样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不在少数。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传染病监测数据,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122.3万例。全球新发感染者中,青少年占三分之一,青少年感染者已成为全球艾滋病防治重点。

    2023年是中国青年报社开展青年防艾公益行动的第5年,在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和吉利德科学的支持下,此项公益行动累计走进全国近40所高校。基于往年成果,“2023青年防艾公益行动”继续深入开展HIV防治宣传教育,在10个城市,与40多所高校的志愿者代表一起,通过青年题材防艾微电影、青年学生创作的防艾公益海报等载体,进一步提升学生群体对HIV的关注和科学认知,并引导越来越多有社会责任感、担当作为的青年加入青年防艾工作中来。

    同伴教育带动青年防艾

    因为一次同伴教育宣讲活动,东南大学学生郑含月加入东南大学关爱青年协会的防艾公益行动中。同伴教育指的是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青年往往更能够听取同伴的意见和建议。”这也是郑含月坚持做防艾公益活动的原因。

    由校园社团提供的同伴教育是艾滋病防控宣传的重要途径。我国疾控部门曾和高校合作,尝试通过学生社团、同伴教育,开展高风险青年学生预防艾滋病宣传。事实上,中国青年报社举办的青年防艾公益行动不断走进高校,正是希望推进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的开展,遏制青年学生人群中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和流行。

    回想起第一次参加艾滋病同伴教育宣讲活动,郑含月印象最深刻的是学长学姐们神采奕奕的样子。“他们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给我们普及艾滋病相关的健康知识,不仅回答了疑问,也消除了我对艾滋病的恐惧和偏见。”郑含月在他们身上看到了青年应有的担当作为,“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

    近年来,郑含月和伙伴们持续在校内进行艾滋病防控同伴教育,并数十次走进社区、中学举办各种防艾科普讲座,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健康知识水平。由于性传播是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他们会对高校师生以及学生家长的性健康知识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和访谈,还会通过知识竞赛等新颖的活动形式,更好地提高大家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从2019年开始,在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这天,由共青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委员会、校医院主办,校红十字会承办的防艾主题外展活动在校园里举行,通过青年防艾公益行动等社会化活动寻求更多专家帮助,在校园里向师生们宣传防艾知识的同时,号召大家关爱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患者友好相处。

    今年的外展活动环节由防艾知识问答、手语歌表演、拥抱艾滋病患者和防艾签名4个部分组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经济管理学院研一学生徐驰翀带着200名同学再一次参与到防艾公益行动中来,“青年有更多的新想法、新理念,我们来倡导、带动更多学生了解防艾知识。”徐驰翀说。

    对岚少进行“一对一帮扶”的志愿者今年还不到30岁,而他成为防艾志愿者已多年。刚确诊的半年时间里,岚少近乎崩溃,一直没有进行治疗,“破罐子破摔吧”。一天深夜12点,他接到了这位志愿者的电话,“我们聊了将近2个小时,他没有一丝对我的歧视,这让我觉得很安心、很温暖”。岚少感觉自己并没有被抛弃,随后开始了积极治疗。

    用更多的知识,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随着志愿工作的不断开展,郑含月和徐驰翀都发现,大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相关人群仍缺乏了解。

    今年的一次座谈活动中,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教授马迎华向现场的学生发问:“请在生活中遇到过、接触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的同学举手。”50多人的教室里,只有两人举起了手。紧接着,马迎华又问:“请在生活中没有遇到和接触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同学举手。”教室里,剩下的同学纷纷举起手。看到这一场景,马迎华笑言,“我这是出了一道陷阱题。”

    她表示,许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在外貌上与大家并不会有所差异,当他(她)本人不表露自己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时,“大家又怎么能肯定自己没有接触过呢”?

    事实上,作为全国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专家组副组长,马迎华已经连续20年向不同的学生群体提出这个问题。“从答案来看,大家还是会下意识地给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打标签,因为他们认为感染者或患者一定会跟大家有所不同。”马迎华认为,这种标签化带来的歧视,弱化了艾滋病与自我的关联性,进而阻碍了防控艾滋病的前进步伐。

    这一疾病至今尚无疫苗预防,一旦感染要终身服药治疗。“服药需要严格遵守依从性,定时、定点、定量,还要根据作息安排合理的用药时间,会影响青少年原本的生活节奏,给他们带来额外的负担,实在很艰辛。”马迎华表示,针对艾滋病防控,预防效果远远大于治疗。而艾滋病的污名和标签,会让部分患者选择对家人、朋友隐瞒病情,独自接受治疗,甚至不敢去医院接受治疗。

    此外,“很多人把艾滋病和某些人画等号”。马迎华曾经多次和学生以及学生家长访谈,很多时候得到的都是一样的答案,即“这个事跟我没关,跟学生没关,跟校园没关”。这种错误的认知降低了自我警惕性,更增加了个人感染的风险。

    马迎华表示,“高校青年是HIV预防的重要力量。我们要充分发挥高校青年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开展线上线下联动等多元形式的防艾宣传教育活动,共同推动HIV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近日,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在2023世界艾滋病日致辞时表示,“到2030年,我们能够,也必须结束艾滋病这一公共卫生威胁。”只有不歧视、不恐惧和不污名,我们才能尽快实现2030年终结艾滋病的目标,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健康教育应该是最好的社会疫苗

    “我对艾滋病的认知仅限于初中教材上面那几行字。”这也是岚少在确诊后极度恐惧以至于不愿接受治疗的原因。

    在马迎华看来,对艾滋病防控的关口要前移,更加注重对艾滋病防控的健康教育。

    中国作为国际上较早推出全国艾滋病教育方案的国家,搭建了中央、省、市三级艾滋病教育体系。2003年,教育部要求普遍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明确初中生保证相关教育满足6个课时,高中生4个课时。一次对学生的访谈让马迎华印象深刻。有个学生说,“我们有艾滋病教育课,课上只讲3条传播途径,我理解的性传播指的是男女之间,我不知道男男之间还会感染。”

    当知识和实践脱节,意味着孩子真正面对风险时,学的知识告急。“现在没有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疫苗,但是健康教育应该是最好的社会疫苗。”马迎华认为,不仅要给孩子上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这堂课,更要有效地上好这堂课。哪些是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行为?有了高危行为去哪里寻求帮助?“这些知识要掰开了揉碎了讲。”

    正是在与防艾志愿者的多次沟通中,岚少对艾滋病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这个病可以不影响到我正常的工作和生活”。这让岚少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

    “青少年掌握了一些知识,但是他们掌握的知识,不足以支撑他们保护自己。”马迎华坦言,在艾滋病健康知识科普的基础上,学校和公益活动方应该教会青少年生活技能,如提前预判危险的能力、作决策的能力、和他人沟通的能力以及拒绝他人的能力等。

    防艾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中国青年报社的青年防艾公益行动,根据青年群体的特点创新传播方式,强化了高校青年的尊重意识、责任意识。”马迎华认为,这样的公益活动让青年从防艾知识的接收者变成传播者,动员广大青年主动防艾。

    中国青年报社青年防艾公益行动将会继续进行,参与到该行动的防艾志愿者也在坚守初心。目前,郑含月已经保研,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也是她未来的研究课题之一。“我会在这个领域深入研究,希望能够成就一番事业,帮助到更多的人。”郑含月说。

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陈晓 记者 黄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3年12月22日 08 版

青年在行动 防艾公益不停步
为了你,“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