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5月2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在人生的岔道口如何选择

袁来(16岁)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二(7)班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5月20日   07 版)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我是合上书、长叹一声后,才看到《人生》封面上的这两行字的。而这两行字,似乎胜过书中的所有内容;当然如果没有读过书中的故事,很难理解这两行字的深意。

    再次翻开书,扉页上也有这句话,引自柳青: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人生》中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其实只是他高中毕业后的短短几年的人生。就是这短短几年,他经历了数次事业和生活的岔道口。高加林高考失利后回村当了教师,教了3年书后却被大队书记的儿子顶替。从此,无论加林如何挣扎,都不得不按照父亲高玉德的话“人活低了,就要按低的来哩”前行。就在加林为自己的人生痛苦徘徊时,巧珍鼓起勇气向他表白了。加林被感动了,随即在一种奇异的激情下,他接受了和他本来生活在两个人生轨道上的巧珍。他的人生因为爱情重新有了色彩。

    就在加林以为他只能当一辈子农民时,他的人生因为叔叔高玉智的一封信而投射下一束光亮。当兵走了几十年的叔叔回到当地成了劳动局局长,当年和大队书记一起策划拿下加林民办教师的副局长想法让加林进了县委通讯组。加林离开深爱他的巧珍,离开他“痛恨”的土地,怀着激动的心情走向城市。而且他笃定这次绝不会再像当年那个只是在县城里读书的学生一样,只是个匆匆过客。他如狂似醉地投入城市、投入工作,有文化、爱读书、会写文章的他“简直成了这个城市的一颗明星”,“他内心里每时每刻都充满了一种骄傲和自豪的感觉,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让他自尊心得到满足的不仅来自工作,还来自看似突如其来、实则酝酿已久的爱情。对他喜欢已久又谈得来的高中同学黄亚萍,在加林来到城市工作后要抛弃恋人、与加林恋爱。面对亚萍的追求特别是他们即将走向更大城市的可能,高加林尽管不舍得巧珍但还是接受了亚萍,疯狂地陶醉在罗曼蒂克的热恋中。在人生的这个岔道口,高加林看似成了人生赢家。

    一纸揭发信让加林从云端坠落,重新回到村里,“在高三星把加林的铺盖行李箱捎回村的当天晚上,高家村的大部分人都知道了这件事。全村人都很感慨,谁也没有想到小伙子竟然落了这么个下场”。在人生的这个岔道口,高加林被“打回原形”。

    然而,本来打算接受狂风暴雨般的嘲讽的他,并没有被乡亲们抛弃。德顺爷爷鼓励他,并且告诉他,巧珍如何维护他还央求大队书记再让他教书,“你的心可千万不能倒了,你也再不要看不起咱这山乡圪塝了”。在人生的这个岔道口,高加林的心倒下又站起,这里面是土地的力量,是亲人的力量。

    路遥用高加林短短几年人生岔道口的经历似乎描述了一个人的一生。尽管尚未成年,但我也已遇到过几次人生岔道口,上幼儿园、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还有明年的高考。在每个岔道口,也经历过艰辛、痛苦和迷茫,但是在亲朋的帮助下,我比高加林更早感受到了亲情和关爱的力量。

    人生之路还很长,但我相信,只要始终怀抱梦想、正义,脚踏实地,在人生的岔道口就能作出至少无悔的选择。

袁来(16岁)北京市八一学校高二(7)班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5月20日 07 版

读·行
柳青:文明进程与文学担当
携书漫游 探寻祖国壮美山河
进藏“大北线” 拾一路《金青稞》
在台北听听那冷雨
在人生的岔道口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