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24年07月21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复旦学子在实践中“阅读”中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年07月21日   04 版)

    师生们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前合影。受访者供图

    师生们在殷墟遗址合影。受访者供图

    师生们走访山西省岢岚县宋家沟精准扶贫点。受访者供图

    师生们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合影。受访者供图

    6月25日至30日,27位大学生从上海出发,踏上“穿越”5000余年、长达3000公里的行程。他们从黄浦江畔经中原大地到太行山深处,从新中国75岁华诞前夕沿着近现代史回溯到古代及远古时代,在器物场景中切身感受体验“什么是中国、为什么是中国、何为新中国”。

    这是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中国史》实践课,是针对该校望道班本科生开设的一门探索性、实践性课程。授课教师朱鸿召介绍说,去年,2021级、2022级同学到陕西省的黄帝陵、志丹县摩崖石刻、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等地,完成了“延安,新中国摇篮”主题实践。今年2023级学生课程的行程目的地集中在豫晋两省,旨在引导同学们感受历史的连续性与创新性,体悟中国的变与不变,寻访中华民族通向现代文明之路。

    在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同学们看到刻写在龟背上的甲骨文、镌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在殷墟博物馆见识了占卜、车马与礼制中生动呈现的商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在山西博物院,大家看到从彩陶罐到青铜钟,先民在这片土地上用泥土、火焰和音乐创造了远古的文明。在晋祠博物馆,同学们惊叹原先在课本上看到的图片,终于可以面对面地审视,精美繁复的设计与巧夺天工的雕塑,令人叹为观止。

    朱鸿召告诉记者,这门实践课强调实地考察、重视思考总结,希望同学们带着问题出发,在行程中得到新的启发和研究课题。每天出发前,同学们都会在班级微信群接到教师布置的次日学习考察要思考的问题,查询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为现场学习“做功课”;白天考察学习结束后,师生一同在餐桌上围绕前一天的思考题,进行交流讨论和答疑。

    参加研学的夏咸乐在讨论中说:“此行让我有一种知足感,生逢和平年代,幸莫大焉;又有一种知不足感,文化自信需要有历史自信为支撑;更要有一种不知足感,五千年文明史,变的是时代,承续的是民族精神和智慧。宅兹中国,物换星移。在中原大地上,勤劳朴实的人们用智慧书写着中华文明,赓续着民族血脉,‘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名字。”

    郑艺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发展应紧承历史脉络。“古城遗迹重焕生机,博物馆珍宝名满四方。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使我们具备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资源,我们要努力传承和利用好本土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文明的延续,既要传承好物质文明,又要大力发扬民族精神,让中国在历史根脉的赓续中实现‘新’‘旧’交替。”

    大学生们在河南林县红旗渠重走水利工程建设之路,体会当年开山引水的无私与艰辛;在山西岢岚重走八路军行军路,缅怀革命先辈的奉献与牺牲;在山西宋家沟重走脱贫攻坚路;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回顾航天事业的发展……

    “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通过实地学习,同学们对鲁迅先生此言有了更深的认识。中国的历史在变、文字在变,但中华民族的精神历久弥新,指引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

    讨论课上,朱鸿召和同学们交流了“什么是中国”“何以中国”。

    朱鸿召告诉记者,《新中国史》实践课未来还将策划不同的行程路线,于每学期末持续进行。“中国式现代化是干出来的,通过‘走’访中华民族通向现代文明之路,在实践中‘阅读’新中国史这部大书,同学们得以用心动情地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所具有的深厚文明底蕴,新征程的新青年也有自己的文明担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4年07月21日 04 版

用中华体育精神为中国队征战奥运鼓劲儿
这堂逆商课教大学生“乘风破浪”
复旦学子在实践中“阅读”中国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