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
我从小在南方城市长大,从来没有在农村生活过,大学毕业以后,最初的选择也是回到家乡工作。可是,工作几年以后,由于行业发展的变化,我不得不重新规划人生,寻找新的赛道。我的爱人是陕西眉县人,家里的长辈鼓励我们回去发展。要把我这个独生女从福州“拐”到陕西,我爱人感到很不好意思,请我实地考察以后再作决定。
刚下飞机,在眉县周边转悠的时候,一望无际、充满生机活力的猕猴桃果园打动了我。眉县是中国最早人工栽种猕猴桃的地区之一,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有30.2万亩,占全国的七分之一,被誉为猕猴桃之乡。但是,以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衡量,本地猕猴桃产业还有不少潜力。
当时,我的公公组织了一场果农培训,前来听课的果农年纪都不小了。看到五六十岁的他们步履蹒跚地走进教室,我心里又是一阵触动:如果没有年轻人继承猕猴桃产业,将来这里会变得怎样?
我就对爱人说,我们一起回来,不要去其他行业考察了。既然家里有这份事业,政府也对猕猴桃产业给予了很大支持,我们就把它延续下去。2021年年底,27岁的我跟随丈夫回到眉县,通过猕猴桃专业合作社的平台,为果农提供全流程的农业生产服务。
传统农业的风险很大,种植上又过于依靠经验。我们的服务就是努力让种植不再只是依靠经验,增加农业生产的科学性。比如,针对不同的果园,首先进行土壤检测,通过检测酸碱度、盐化程度等数据,出具专门配肥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施肥。实验室设备还可以检测花粉活性,让无法用肉眼判断的重要指标精准地呈现。通过这些技术,合作社帮助农民提高了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卖出更好的价格。
农民们缺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帮助。在此基础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种植理念和种植习惯。眉县的猕猴桃种植总面积虽然很大,但分散到每家每户就只有3亩左右,难以实现全机械化作业。合作社通过集中购置现代农业机械,共享施肥机、打药机、割草机,让农户们轮流使用,大大节省了劳力。
2024年是我们创业的第三年,合作社托管的果园面积达到了3万多亩,差不多占全县的十分之一。随着服务农户数量的增加,今年我们新增了一个服务中心,总数达到了4个服务中心。经测算,加入合作社的农民平均一亩地能减少200元的投资,却能增加500元的产值,等于每亩增收700元。
技术传承和产业发展离不开年轻人,今年合作社招收了几名00后应届毕业生。这些年轻人大多不是本地的,没种过猕猴桃,有些甚至不是学农业的。这都没有关系,只要充满热情、勤奋好学,就能在乡村振兴事业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走的每一步都算数。我自己也不是学农出身的,在合作社服务中,参考之前从事网络教育的经验,我们团队还拍摄短视频发布到网络平台,让眉县周围果农远程学习农技知识。2024年,我还参加了农民教育培训教师说课大赛,从宝鸡市、陕西省一路比到全国,最终获得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虽然有些人觉得从事农业不够体面,但在我看来,现代农业前景广阔,值得我们努力拼搏、顺势而为。大学生抓住政策机遇,借助现代农业发展的东风,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我们的新员工通过内部培训,都能很好地胜任农业技术工作。
农村的工作环境与城市有很大差异,招收新员工时,相比他们的专业和学历,我更看重他们脚踏实地、质朴向善的品质。到农村创业,首先要学会的就是与农民沟通,让乡亲们接纳。刚开始我在一线接待农户时,一位果农就直接指出我不说方言,感觉不接地气、有距离感。从那以后,我就意识到说方言的重要性,现在已经能流利地用方言和当地人沟通了。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我自己已经扎根乡村了,平常有95%的时间都在田间地头。和大城市相比,乡村生活让我的作息更规律,身体也变得更好了。新的一年,我希望合作社的规模继续扩大,农户通过合作社的托管,一年比一年轻松,收获更高品质的猕猴桃。我还希望帮助更多年轻人了解农业、从事农业,让他们真的喜欢上这个行业,最终扎根乡村。
(本文由受访者口述,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钟的采访整理)
林斯佳(新农人)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01月01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