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生日正好是一年之初。这下可好,每到新年就数她热闹:手机短信响个不停,“花枝招展”的贺卡更是少不了,每年生日的喜庆都是双份的。她刚在欧洲过完一个多雪的圣诞节,又匆匆从德国赶回中国来过新年,聚会时,少不了对节庆礼俗大发议论。
在欧洲生活多年,她觉得,尽管网络时代电子贺卡成风,但在欧洲,寄送贺卡的传统与礼俗仍然很好地保存着。每年,有两张贺卡是她固定的期待,一个是自己的生日,一个是圣诞节。对生活在那里的人来说,亲手写出和寄出的贺卡,似乎承载着一种文化。朋友感慨地说,就连自己常坐的那家航空公司,也会每年准时寄给她一张精美的生日贺卡,而不是往她的电子邮箱中发一张虚拟的电子贺卡了事。
据说,贺卡的文化传统有两大源头,一是古代中国,一是古代埃及。中国人从汉代开始就用名刺互相拜年,埃及人则很早就开始把祝福之词写在纸草上传送。不过,在笔者看来,这种传统礼俗的溯源,只能说是一种文化脉络的梳理,而它与现代贺卡礼仪的真正源头,实际上还是有些距离的。打个比方,说起足球的起源,总会有人提起古代中国的蹴鞠之戏,甚至提起靠跟宋徽宗踢球起家的高俅之类的小说家言。但现代足球的起源,实在与蹴鞠之戏不相干。说起啤酒的起源,总会有人提到古代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时饮用的麦酒。但如今我们畅饮的啤酒,实在是欧洲大陆的发明。
因此,我们不能不说,实际上,今天流行于世的贺卡文化,它的历史严格地说还不到200年。它的真正发轫,是在19世纪中叶的欧洲。贺卡文化之所以流行,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艺术化的设计,二是大规模的印刷。贺卡一般文字不多,装饰性很强,就必然要有文化、有设计,而这是一般人做不到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会艺术设计。据说,早期贺卡的印刷商高薪争相聘请艺术家进行贺卡设计,并且还举办“艺术设计”大赛,奖励优胜者。另一方面,就是现代邮政的建立和邮票的使用。这两大因素使得贺卡文化从早期贵族精英手工制作、专人专送的小众文化走向大众化。
在欧洲文化传统中,贺卡文化的源流主要有两端:情人节卡与圣诞卡。在那里,现存最早的纸质贺卡就是15世纪的情人节卡,保存在大英博物馆里。而最为流行的,还是圣诞卡。因为圣诞节与新年相近,所以实际上圣诞卡也就具有新年贺卡的功用。
公认最早的现代圣诞卡上的贺词,就是圣诞和新年一起祝福的。有趣的是,第一张圣诞卡的设计画面引来了公众的批评。因为在幸福的一家人围坐喝酒欢乐的画面中,有一个儿童也在举杯喝酒。这与当时的社会道德明显相悖。贺卡设计者一气之下,第二年圣诞没再设计贺卡,结果让其他商家钻了空子,竞相出手,大得其利。
在我看来,在互联网时代,我们仍有足够的理由,保持住这份贺卡文化的传承。首先,它比电子贺卡更有深度。收到一封纸质的信或贺卡,在物理上和心理上的感受,与你在网上看电子邮件会有所不同。就好比网络阅读与纸书阅读毕竟不同。其次,真正让你心动的贺卡,会承载你的情感,成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且它会待在那里,静静地替你存藏一份私人历史。它对你的影响力,也会更持久。当然,在虚拟世界里,它也更真实,仿佛在提醒我们,生活里,许多东西可以与网络、与电脑无关。
林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