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关键,就经济学理论而言,它是对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一大创新和贡献。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时期的《建议》,核心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指导原则的新发展,而且是对发展经济学的创新性贡献。
过去3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
在过去的30年,我国的增长方式可以理解为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从统计数据看,过去30年,投资的高涨是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我国的投资增长率远高于GDP增长率,这使得投资占GDP的比重越来越高,目前已达60%左右。
投资高涨的主要原因在于:许多与投资有关的资源在我国都非常廉价。这些廉价的资源不仅包括劳动力和土地,同时也包括金融等资源,这是中国突出的资源优势。
那么,投资高涨如何拉动了我国经济的高增长呢?所谓增长是指产量GDP的增长,而产量增长取决于两大力量:供给和需求。从需求角度看,投资本身是一种需求,而且是经济学中的所谓自需求,即它还能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需求。从供给(或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角度看,投资本身也同时体现为供给的增加:投资通过建设新厂等方式提高了经济社会潜在生产能力。当然,要使新厂开工,必然要求有新工人入厂,而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又保证了具有足够过剩的人力资源。
由此,过去30年,我国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方式是以二元经济下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为其前提条件的。
投资拉动型增长方式不可持续
然而,这样一种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方式其质量并不高,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如收入分配问题、环境问题和缺乏技术进步等问题。无疑,这样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起飞的初期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它毕竟为我们解放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样一种经济增长方式未来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家能否仅仅依靠这种模式赶上发达国家?都值得忧虑。
第一,由于靠投资创造生产能力,因此,当投资增长率持续不断地超过GDP增长率时,产能过剩将越来越严重。从这一角度讲,未来我国的投资不可能也不应该仍然以大于GDP的增长速度而不断扩大。否则,无效投资、重复投资和由投资所形成的债务问题等会越来越严重。
第二,如果没有劳动生产力的足够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终有一天将被掏空殆尽。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表明,我国的剩余劳动力规模正在逐步缩小,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将不再过剩。
由此可见,这种以投资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增长方式将不具有可持续性。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
从需求角度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不是以牺牲经济的高增长为代价的。中国要赶上发达国家,并最终成为世界强国,必须维持其经济的高增长。尽管我国经济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上升空间,但这并不意味着未来高增长就可以自然形成:唯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使我国经济继续保持高增长。
在拉动GDP增长的“出口、投资、消费”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增长将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受到限制。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一般在2%~3%,因此,从平衡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出口的合理增长率也应该在2%~3%,而不是过去的18%(过去10年的平均值)。此外,投资的增长也不可能像以前那样持续地高于GDP的增长。一方面,这将加剧我国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投资的资源成本如劳动力等已不再廉价。由此,在三驾马车中,消费的启动将成为从需求角度推动我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不二选择。《建议》中提出的启动内需实际上更多的是指启动消费。
然而,我国的消费启动仍然存在着诸多障碍:首先,收入分配的差距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由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当收入更加不平等时,社会平均的消费倾向将变得更小,启动内需就越困难。
第二,目前的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仍然不够健全,居民在接受基本医疗服务及社会保障等方面所面临的机会也不均衡,尤其是中低收入阶层,对未来缺乏安全感。而当未来存在不确定性时,对于家庭而言,会更积极地选择储蓄,以防患未然。于是,启动内需也相对困难。
由此我们看到,《建议》中所提到的“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和“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等都可以理解为从需求角度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供给角度推动发展方式的转变
发展中国家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标志在于人均产量的差异。而人均产量的差异归根结底可以分解为如下两个因素:第一是人力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即具有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即技术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根据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这种差异比较,发展中国家要实行追赶必须要完成如下两个过程:(1)剩余劳动力的消化过程;(2)技术的追赶过程,即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过程。显然,我国目前这种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事实上可以理解为剩余劳动力的消化过程。
然而,正如笔者所指出的,剩余劳动力的使用殆尽在我国似乎已经不那么遥远。因此,技术追赶必将成为未来我国追赶发达国家的主要方式。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更多地体现为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技术追赶。而“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所提到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可以理解为从供给的角度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笔者认为,这种从供给的角度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即技术的追赶)更为艰巨,其艰难程度远大于从需求角度的推动。
总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高增长的关键;就经济学理论而言,它是对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一大创新和贡献。
■南开大学当代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龚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