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副司长表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选择所谓好的初中,好的小学,乃至好的幼儿园,虽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家长心理,但它并不符合科学的逻辑。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时候是培训机构的一种宣传语,不值得进行大肆的宣传和推广。进而言之,“‘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忽悠!”(《京华时报》2月24日)
这些年来,对“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炒作,的确有些言过其实,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孩子教育的投入上不堪重负。不过,批评归批评,但若要把这种心态的蔓延,完全归咎于培训机构的“忽悠”,未免板子打错了地方,甚至有推卸责任的嫌疑。
真正的“忽悠”,要么是像赵本山小品里表现的那样,通过虚构甚至欺骗使对方陷入错误之中;要么是由于双方在信息资源的占有上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使得对方很容易信以为真。但是,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即便有培训机构的“忽悠”,也不存在家长和培训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更不用说家长陷入错误的认识了。要知道,在“起跑线”问题上,有些家长甚至要比培训机构更着急。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其说是培训机构“忽悠”了“起跑线”理论,倒不如说背后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使得一些家长明知道有些是夸大其辞的“忽悠”,也甘愿“上当受骗”。好多家长之所以肯在孩子身上透支财力和精力,往往因为公共教育的非均等化,使得不同的地区或者不同学校的孩子,本身就已经站在不平等的“起跑线”上。在这山望那山高的心理之下,要么是借助择校费,在外在条件上拉平“起跑线”;要么是借助过度参加课外培训,在能力上拉平“起跑线”。
其实,商业机构的“忽悠”顶多算催化剂,真正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是教育资源非均等化所导致的制度性焦虑。对于处在焦虑中的家长而言,我们要责怪有人煽风点火对其进行“忽悠”,更要找到其焦虑的根源以对症下药。事实上,在教育资源的非均等化背后,更为严重的问题是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减弱甚至阶层固化。对于没有“固化”到更高阶层的人,通过教育来改变下一代的命运,进而实现在阶层间流动,无疑是最理性当然也是最无奈的选择。
就基础教育而言,成功的商业“忽悠”背后,总会有公共服务不到位的影子。比如说,有人说老百姓疯狂买房,是被开发商“忽悠”了,但问题的实质是政府没有提供足够的保障性住房;有人说全国人民上“协和”看病,是被大医院的表象所“忽悠”了,但问题的实质是公共医疗服务资源的过度集中,等等。雨果先生说过,这个世界上贼的出现,并不是因为桌子上放着一块无人看管的面包。在涉及公共服务的问题上,任何商业“忽悠”的成功,靠的不单是商业宣传的技巧,而是它们及时地把准了“公共服务”不公平、不到位的病脉。所谓“忽悠”,不过是把本应该公平提供的公共服务进行商品化交易而已。
贺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