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照亮穷孩子的那束光亮在哪里

斯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01日   02 版)

    一个“4岁娃娃替娘扫大街”的帖子在各大网站广泛传播。昏暗的灯光下,一个身着红色花点袄的小男孩,拿着高出身高一倍的大扫帚,卖力地扫着马路。记者探访后了解到,这是一个发生在四川仪陇县日兴镇的真实故事,小男孩的母亲是保洁员,收入微薄,上学前班的4岁男孩王小伟每天放学后,都和10多岁的哥哥帮母亲扫完两条街。(《华西都市报》2月28日)

    这是一个辛酸的故事,男孩的妈妈带着两个孩子生活,生计无着,只能靠清扫大街换取一点生活费用,一家人每天吃喝费用不超过10元钱;这也是一个坚强的故事,“我们不帮的话,妈妈一天就扫不完两条街,挣不到生活费!”有人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话当然可以这么说,但是,谁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这样坚强的孩子,以稚嫩的双手抡起这个与其年纪很不相称的扫把。

    造成小男孩家计困难的原因可能很多,比如孩子的父亲没有尽到责任,再比如,孩子的母亲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机会增加收入……等等。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情形不过是一个个例罢了,并不具有代表性。然而,这一家人生活的困顿是显而易见的,孩子们成长环境的恶劣也是毋庸置疑的。此情此景未必是普遍现象,但类似挣扎在生存边缘的底层家庭却并非个例。

    在繁华城市高楼的背后,在城乡接合部的低矮小屋,在农村破败的宅院,生活着为数不少的贫弱人群。在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中,这些人注定是要被离心力甩出来的一群。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这些人的沦落飘零就越迅速。自身竞争力的先天不足,使得他们很难赶得上美好生活的脚步。此种情形的客观存在,既是这一底层人群的真实生存写照,也是这个时代的一种镜像。

    扫马路的4岁小男孩,当然可被看作是底层人群坚强不息的励志典型,“早当家”的理念,至少可以在困顿的生活中为自己、为家人点亮一盏灯。但是,一个健康有序、文明发达的社会,不应该听任这样的事情自生自灭。一方面,政府对此有兜底的责任,不使每一个贫弱群体陷入悲凉和绝望;另一方面,社会对此也有照顾的义务,以避免社会的割裂感越来越强化。

    对于贫弱群体而言,政府的价值正体现在权利的保障和公平的维护上。民众的能力千差万别,政府力量的介入不是扯平而是应该体现在对底层人群的提携上。既要确保社会整体繁荣发展,更要保障那些“掉队”的人群不至于衣食无着、坠入深渊。事实上,政府的这种“兜底”责任,是整个社会健康有序的基础和前提。

    社会也不能将呵护贫弱群体的责任一古脑儿推给政府,每一个公民其实都有义务、有责任伸出关爱的双手,救济那些边缘人群。要知道,这样的救济并非仅仅是行善施爱那么简单,人群的这种相互救济,正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根源所在。

    眼下,在4岁小男孩清扫大街半年多之后,镇政府终于为他的母亲办了低保。尽管未来的日子依然艰难,穷人家的孩子依然需要早早当家,但是,政府和社会可以看得见的关怀,或许使他们看到了早日走出困境的光亮。

斯远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3月01日 02 版

何不把保障房“军令状”晒晒太阳
个税起征点不能由地方说了算
照亮穷孩子的那束光亮在哪里
“最豪华导师阵容”何以遭网友嫉恨
被媒体过度消费的“大学生工资”
不必棒杀“马上办”
代表委员上微博 让民主更直接一点
德国媒体为何称“抄袭师从中国”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