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2009年下发文,要求各地积极倡导“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推行“马上就办”工作方法,形成“马上就办”的风气。一年多来,各县区已有多家部门、单位挂牌成立了“马上就办办公室”。(《法制日报》2月26日)没想到,“马上办”见诸媒体后,引起了报刊和网络一边倒的批评。有明确否定的,如“要法办,不要‘马上就办办’”;有表示质疑的,如“‘马上就办办公室’能不能治机关病?”;有表示担忧的,“‘马上就办办公室’不马上办,怎么办?”
对“马上办”持怀疑和反对态度的公众,其逻辑基点在于,“马上办”本该就是政府办事的常态,成立这样一个办公室纯属多余,更何况还会增加行政成本。这种观点并非没有道理,只是过于理想化。试想,如果每一个政府部门及其公务员都具有纯粹的服务意识和勤勉的工作作风,那么,行政体系内就不用设置任何监督机构。但正由于高效、周到、热情服务,并没有成为政府部门及公务人员的自觉行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及其地方政府不仅有行政审批部门,还有行政监察机构。
按济宁市有关方面的说法,有群众到各单位办事,因为不清楚各科室具体负责的领域,常常要跑多个科室才能弄清楚,于是才有了“马上办”。对政府内部设置不熟悉的公众,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难题。设立“马上办”就像酒店的大堂经理,至少可以负起首问责任,为前来办事的公众提供咨询服务。公众到机关办事,只要找到了“马上办”,也就明白了工作流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姑且不论这种机构是否真能提高政府效能,是否在实践中得到办事群众的认可,“马上办”至少体现了对群众诉求的正视。
事实上,为了增强政府执行力,提高办事效率,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近些年都成立了类似办事机构。这些办事机构虽然名称各异,有些叫做目标办,有的叫做效能办,有的叫做纠风办,有的叫督查室,都着眼于发挥内部监督功能。在各单位设立“马上办”,可以视为政府监督机构向基层和一线延伸,并特别强调了立说立行的时效要求。更何况,济宁市有关方面表示“马上办”系由单位内部人员集约办公,并未新增人员和编制。
诚然,“马上办”只是一种内部监督方式。如果与外部监督脱节,那么,再严厉的内部监督都可能流于形式,这正是一些公众不看好“马上办”的原因。但需要明白的是,外部监督的疲弱,并不是内部监督本身造成的。换言之,内部监督的加强,并不会削弱外部监督。
“马上办”的出现,标志着地方政府探索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努力。这种创新或许还不够完善,但大可不必一露头就施以大棒。一种制度是不是符合时代要求和公众需要,不妨多些呵护和宽容,姑且假以时日,让实践说话。
朱述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