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3月1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不鼓励农村娃读大学”议题别口水化

曹林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10日   05 版)

    两会如火如荼,代表委员每天都会提出很多批评和建议,其中总有一些议题因触及公众敏感神经而成为舆论的焦点。比如,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馆长王平委员一句“不要鼓励农村孩子读大学”,就是如此。她在分组讨论中说:农村孩子一旦读了大学,就不回农村了。现在就业很难,学费又高,往往一个家庭有一个大学生就返贫了,所以不要鼓励农村孩子读大学。此言一出,引来“板砖”无数。

    这是一个触及中国贫富差距和教育公平的很现实、很有意义的议题。真理越辩越明,期待高质量的代表委员辩论和舆论讨论,不希望将这个话题淹没在对委员个人批判、撕裂城乡情感和乱抡道德大棒的口水中。

    首先,不要断章取义,不要为了迎合评论和制造争议而将这位委员的话浓缩成一句“不鼓励农村孩子读大学”,其实,不论是农村人还是城里人,不一定人人都要去读大学。其次,不要站在道德优势上去看待王委员的话,以为这是歧视农村人,王委员恰恰是站在农村人的利益上来提这个建议的,她是分析现实问题,而不是站道德立场。还有,不要对王委员个人有偏见,不要搞人身攻击,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畅所欲言,这是她的表达权利,这是她“常年深入农村”调查而得出的结论,可以讨论问题,不要乱抡大棒。

    如果超越了那种自媚的道德义愤,回到问题本身细细分析王平委员的观点,就会理解她真正的意思,她并非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推崇“出身论”:农村孩子应继续留在农村种田,永远当农村人;而是想降低孩子们对“上大学改变命运”的过高期待,弱化农村孩子被考大学牵着鼻子走的现实。其实,这个现实问题早就被许多教育专家以相对委婉的方式表达过:学费过高,工作难找,蜗居城市,上大学得不偿失。农村孩子读大学可能会加剧城乡差距,是对农村人才的变相掠夺,农村精英通过上大学都被城市抽走,农村越发空心化和贫弱化。在王平委员的观点中,“不鼓励农村孩子读大学”的反题,不是“把读大学的机会都留给城里人”,而是要引起舆论对农村的重视:成才的道路有许多,农村人并不一定非要“走出去”,乡村的热土也值得年轻人去建设。

    王平委员的观点不一定对,比如,她的观点是建立在对现实的默认基础上的。而许多人的期待则是,现实是不合理的,现实需要改变,读不起大学的现实需要改变,贫富差距需要改变,农村孩子“多奋斗18年才能和城市人坐在一起喝咖啡”的不公需要改变。读大学是目前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这不是鼓不鼓励的问题,而是现实面前的宿命。

    我的主要意思不是想就这一问题给出是非判断,而是想倡导一种理性的辩论,避免这个很有价值的议题口水化。每年两会,代表委员都会提起无数的议题,每天的话题和讨论让人目不暇接,看起来挺热闹,其实许多议题最终都被淹没在口水中,一个话题很快被另一个话题淹没,一种观点还未讨论清楚很快被新的热点代替,而对有价值议题的讨论很不充分。

    高质量的辩论,需要一种制度氛围。首先,代表委员之间要辩起来,而不能各说各话、各提各议。议政,最关键是要“议”起来。而且代表委员要在议政厅中主导这种辩论,而不是只有媒体与委员的隔空交锋。王平委员提起的这个话题,我看到几个代表委员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比如人大代表刘雪庚就不同意,认为“要看具体情况,不能作硬性规定”;农民工代表胡小燕则称“不能堵死农民工子女出路”,这种辩论就很好。

    另一方面要有政府的回应,涉及这个问题的教育部门应参与到讨论中来,给出回应,给出官方的态度,这才能提高议政的质量,避免议题口水化。

老院士不好意思跟年轻人抢讲台
“不鼓励农村娃读大学”议题别口水化
收入差距大
影响满意度
四部长算账:医改的钱是怎么花的
官员争政绩 百姓“被幸福”
新皇冠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