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消费者对粮价一定程度的上涨,要有宽容的心态,因为农民的生产成本在上涨,不可能不让粮食涨价,一定不让粮价上涨,农民种粮没有积极性,影响更大。粮价会有一定上涨,所以消费者一定要宽容。(《广州日报》3月13日)
粮价上涨,粮食更值钱,理论上看对农民增收可能更为有利。但是,过去类似现象往往表明,在现有粮食价格秩序未能理顺、中间环节过多的情势下,粮价上涨更像是另一种形式的“输入性上涨”——往往受种子、农药、化肥、薄膜等价格大幅上涨影响,农民要想从上涨的粮价中分享到可观的利润则显得十分困难,一些地方甚至出现,粮价上涨农民积极性反倒下降的反常现象。
不错,今天大多数地方的农民早已告别了温饱问题,但他们不再满足“肚儿圆”,同城里人一样,拥有一颗致富、追求幸福之心,他们并不怕那些苦活、累活、脏活,能够左右农民种田积极性的因素,归根结蒂在于投入与产出是否对等。仅就此轮粮价上涨看,既因种子、农药、化肥等硬性成本上涨幅度较大,也有运输成本走高,农产品中间环节过多,消蚀太多利润等因素,更有外出务工收益的现实比照。如果农民年复一年只能分享粮价里的小额利润,看似形势对农民有利的粮价上涨现象,实际很难激发农民种田积极性。
摆在眼前的现实是,相当一部分农民收益的增加,并非因为种田这个“第一职业”。2010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比上年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对此,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主任王萍萍分析指出,农民收入快速增长,首先得益于工资性收入增长,其次才是受粮食、蔬菜、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的影响。(新华网2011年2月4日)这意味着,当前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方向依旧是外出务工,尽管粮价持续上扬,作为“第一职业”的种田,并没有担当起对应的收入大项角色。也难怪,一些农民调侃种田“只锻炼不赚钱”。
陈锡文要求公众宽容粮价上涨,理论上当然没什么错,但怎样让上涨的利润,更大限度地流向种田的农民,让农民从上涨的粮价中获益,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可以肯定,倘若农民种田收益不足以同外出务工形成明显竞争优势,遍布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便不可能消亡,而粮价上涨也未必就会转化为农民增收的福音。只有站在农民增收的角度,换位思考,倒逼粮食定价机制,消除过多中间环节,还利润于农,农民种田才可能走出“只锻炼不赚钱”的尴尬。
禾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