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设计,将来只能做流水线上的熟练工
时钟在讲台上滴滴答答地走着,每个参赛队员都在电脑前埋头设计自己的3D作品。有的在设计拖拉机,有的在绘制螺丝,也有的团队成员分头设计自己的部分,这个设计机头,那个设计机尾……
这是前不久在常州科教城举办的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以下简称3D大赛)现场总决赛工业与工程方向组比赛中的情形。看着同学们速度飞快地完成一项项任务,让人不禁感叹:现在的学生不仅软件用得炉火纯青,项目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很强。
但大赛的评委却不以为然。“虽然要求学生现场设计出自己的参赛作品,但其实他们都在下面演练了很多遍,只要背好了到现场重复做一遍就行。我们真正能看到参赛选手的现场能力也就是最后的5分钟ppt答辩,看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怎么样,看这个作品有没有创意。”工业与工程方向评委、山东大学机械学院张慧教授遗憾地说,“我们在比赛中发现,现在的学生缺乏对项目开发、投入生产、市场运作等环节问题的考虑,对项目产品的整体把握不足。而且,真正是学生自己的创意或者自主完成的项目很少,很多好的作品其实都是从老师项目中拿出来的小项目,也有的是已经帮企业做了很久的项目。”
“3D设计的灵魂是创新意识与思路思维。”中国工程图学学会副理事长何援军教授指出,一些高职、技校很强调学习软件工具,但是,软件只是设计工具,如果不懂设计,表达再好,也只能做流水线上的熟练工:“这次全国3D大赛中反映出一些团队的设计缺乏框架性与本质的表述,而停留于制作过程、表层化的描述就反映出这方面的缺失。”
本届全国3D大赛的参赛学生超过100万,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占到了其中的47%。虽然参赛选手熟练掌握了各种软件工具,但在专家评委看来普遍缺乏创意策划、项目开发、市场管理运作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及自主完成项目尤其是整套项目流程的经验。
实训课不能取代一切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发展迅速,尽管“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得到了众多职业教育院校的认可,但能否具体落实到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等环节中呢?
“目前我们的高职院校还缺少让学生锻炼项目全过程的机会,就连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也只是分组来完成设计、制作环节,工科专业的综合实训也几乎没有考虑带市场和经济成本的学习环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钟健教授认为,高职院校应该培养的是具备包含专业能力(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法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学习能力)和社会能力(沟通交流和团队精神)三方面综合素质的高技能型人才。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很好地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导致他们的就业能力差,不能马上适应新的岗位,还要在新的岗位上去重新学习如何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
黎倩是一名学机械的高职院校学生。上个学期,她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校开设的CAD课程,她用所学的UG、ProE、Solidworks等软件设计的作品也是像模像样。这让她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颇具信心。
但当小黎带着自己设计的作品参加了一场面试之后,她在学校积攒了许久的信心却垮了。原来面试官看过她的作品后,要求她说说自己的作品具有哪些方面的市场竞争力,怎样才能销售出去。小黎想了半天,脑子还是一团糨糊:“老师倒是教我如何使用软件,如何设计外观造型,可工艺问题和结构等工程知识我们都很少涉及,更不要说什么销售环节了。”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强调实训课能让学生下工厂、学技能,但实训课课时有限,制作又仅限于项目的某一个环节,很难培养学生的项目综合素质。而且除了实训课,其他课程依旧是照本宣科,期末仍然是笔试测试书本知识。”张慧教授说,有些高职院校虽然做到了项目导向,但只是让学生参与设计、制作环节,其他环节就忽略了。
她打了个比喻,如果生产一台电脑需要市场调研、产品设计、选取材料、加工制作、生产销售等全过程,现在的学生可能就只负责设计,不用考虑市场、不去考虑选材,很难具备市场意识。
老师自己没项目,怎么带学生做项目
“高职院校的教师大部分都以教学为主,很少能做科研。教师自己都没有项目,怎么带学生做项目?”张慧教授一直为几个高职院校的工科专业做指导,她认为在一些高职院校,“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培养模式之所以无法真正实现,师资是一个主要瓶颈。青年教师通常一毕业就来教书了,很少有工厂经历、工程经历,很难结合项目、结合实际来进行教学。
业内专家说,从目前高职院校应用型项目的数量、水平和项目到账经费就可以看出,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技术开发能力还远远不足,也就是说相当多的教师还不具备独立承担项目的能力。而且目前高职院校在引进教师时,对学历要求较高,一般都需要博士毕业,这种纯理论体系下教出来的人,缺乏项目开发的实际经验,这成为制约教学改革的瓶颈。
上海某职业学校学生王宇赞,学的是电脑设计专业,因为在学校里从没做过项目,他在寒假兼职时出了问题。
单位第一次派给王宇赞的任务是用Photoshop设计一个喷绘,本来老板对他的设计比较满意,交代他当晚去印刷厂打印好,第二天拿给客户看。但跑到印刷厂,王宇赞却傻了眼,原来他连喷绘的存储格式都没搞清楚,本应存成cmyk的印刷格式,却存成了rgb的显示屏格式。喷绘一打出来,清晰度只有印刷要求的几十分之一,整个设计变成了马赛克。
第二天就要见客户了,设计却要一切重来,这让老板气昏了头,可小王却委屈万分:“教Photoshop的老师从来没有讲过这些,他只是讲设计,连做PS要分图层都没有告诉我们,更不用说制作工艺时要选择照相纸还是亚光了。”
像设计存储格式这种最实用的知识,不仅老师上课没有讲,教材里也没有。上海震旦职业学院电脑美术设计专业的李平老师在一家企业常年担任设计主管,他引入了包括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热电联供系统”展示项目等十几个大项目带着学生做,算是学校里颇具实践经验的老师了。他翻阅了自己专业的几十本教材后,却发现只有两三本是真正有实际经验的教师写的,其他的都是左搬右抄,从理论到理论。“好的工科教材应该由老师和工程师合作编写,教师负责设计教材的结构和理论基础,工程师编入大量最新的应用案例,这才是完美的教材。”李平说。
李平认为,目前各类高职真正做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还不多。尤其在校企合作的深度上,要从企业引入项目还存在很多困难。“往往实训基地只是挂个牌子,项目多为模拟的项目,实际的项目引入的不多。”李平说,如果企业和学校之间没有亲密的联系,很多企业就不愿意冒这个风险,比如客户资源、商业机密等。同时学生参与企业的制作过程也有两方面的困难,一个是企业不愿负担相关成本的支出,一个是企业不愿意承担学生的保险等安全责任。
实习生 姜天海 本报记者 谢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