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5月1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灾区创业人:让我们融入青川

清华大学 沈茜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12日   06 版)

    4月15日下午,全国百所高校学生四川地震灾区行北川分队来到北川县城遗址,41名大学生在遇难者公墓前默哀鲜花表达追思之情,同时用镜头和笔记录下地震的残酷。陈哲摄

    323公里,是“海伶山珍”在青川的货仓到成都的距离,上午发货,下午就可送到——这意味最快只要3天,它的主人赵海伶就可以把青川深山老林里的黑木耳、山核桃、中药材发到北京、上海、香港、台湾,乃至澳大利亚。

    就在两年以前,这个速度还是不敢想象的。她在淘宝网店的介绍里写道:“青川位置偏僻,交通特别不便……老百姓的产品也不能卖出去,但是懂行的人都知道,青川的山珍、药材是顶级的。”那时候的她,拧着一股劲,一个人做网站,上山收药材,长途跋涉去成都发货,从“无人知晓”做到了2010年淘宝网的“全球十佳网商”之一。

    不知不觉间,她已不再孤独——现在青川大约有50个创业团队开始经营电子商务,他们中大约有10家已经初具规模。就在前几个月,她的好朋友张迪和一群重庆大学生把家搬到了青川,在这座距离成都296公里的小小县城里创办现代化的物流代理公司。他们的到来,使得赵海伶不再需要长途跋涉,把3天的路程缩短为5个小时。这些年轻人同样选择在青川灾区开始他们的事业。他们有共同的期望:让我们改变青川。

    离开城市,将精彩献给乡村

    赵海伶用她的网店将青川的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以至海外,刘涛则开始在宁波创业,并用赚到的资金投入灾区的公益事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里”大学生来到灾区寻找事业。

    2010年的春节,从重庆回家过年的大学生张迪见到了从小一起长大的赵海伶,赵海伶对未来的勾画感染了他:“青川在地震中毁了,现在需要新的产业、新的人才来支持,机遇非常大。”

    回到学校以后,创业的想法一直萦绕在张迪心头,赵海伶艰辛创业的点点滴滴也被他知晓。“她真的很苦,一个人回到农村,一个朋友也没有,常常是一个人在屋里做淘宝,一做就是一天。”他说。

    刚开始,赵海伶只有一处简单加固过的房子,没有宽带,她便在亲戚单位办公室坐了几天几夜开了网店;余震随时有,拆房子,断网,停电,是家常便饭。她从这个机关跑到那个机关,这个网吧跑到那个网吧,只为了下好一个订单。

    身在大城市的张迪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在大城市里瞎逛,没什么意义。”2011年年初,张迪召集了几个同在重庆读书的同学回了青川,在毕业前便开始拉客户、建物流公司,5人一起在县城里合租一套90平方米的公寓。

    当然,不适应处还有很多,例如每天从外面回来都是满头满脸的灰,还不能洗澡,时常毫无预兆的断网断电总是让人“很抓狂”,不过在张迪看来,这些都不算什么。“年轻人,就应该为事业拼搏。”他说。

    张迪曾经目睹重庆成为直辖市后产业经济发展壮大的全过程:“和当年的重庆一样,这里的发展将会进入一个机遇期。我准备在物流公司稳定后,将资金再投入其他的行业,带动更大的发展。”  

    期待青川创业的集聚效应

    当然,困难到处都是,时常困扰着他们。在“青川创业班”的班主任、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创业研究中心的赵毅老师看来,他们将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青川的创业者还没有形成集聚效应。

    在阿里之家和“青川创业班”的帮扶下,目前在青川已经有了50个网商,而其中上规模的网商在10家左右——这个数字和浙江地区一个淘宝村里几百、几千家网商的规模相比,差距非常大。而电子商务之外的创业方式,由于资金和准入门槛的问题,敢于尝试的人就更少了。

    “网商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发达的物流、货源体系才会发展起来,市场机制才会完善,整个体系才更有感知市场变化、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赵毅老师这样概括集聚效应对于电子商务创业的重要性。

    在赵海伶看来,他们的创业需要政府更多的鼓励和帮扶:“不一定是招商引资才能带动经济发展,也不一定要几十岁的人才能够创业。年轻人如果有好的想法,有前景的项目,是需要政府的扶持的。”

    赵海伶自己的网店“海伶山珍”尝试的“网站加农户”的创业模式,已经运行得较为成熟,和当地农民日日夜夜的接触让她明白自己的责任:“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青川人,赚了钱绝不会一走了之,我们就是来为青川作贡献的。”而要作贡献,先要有资金,“海伶山珍”要建实体店,资金缺口就只能靠父母资助来解决。

    “我相信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团火”

    缺乏资金固然是很大的困难,而最让创业者感到无力的是同行者的稀少。2009年去了宁波的10个年轻人在2011年3月顺利毕业了。这10个从成百上千个怀着创业梦想的青川年轻人中脱颖而出的幸运儿,并没有都履行自己的诺言——大约有一半的人,选择进入企业打工。

    “我可以理解他们的选择。”赵毅老师解释,这些年轻人家里大多极端贫困,需要他们毕业后立即为家里挑起大梁,难以承担创业的风险。

    刘涛却不能接受:“我们当初来到这里,是承载了多少人的希望啊!他们应该履行自己的承诺。”他的创业计划几次想吸纳同学进入,但应者寥寥。

    张迪抱着满腔热情前来,有时也会遭遇同样的冷淡:“青川当地一些年轻人和我们的想法不一样,他们似乎更想找份工作,安逸地过日子,害怕承担创业的失败。”

    而在“过来人”林斌看来,创业没有失败:“只要你想创业总会成功,差别只是你要承受几次失败而已。”在宁波的日子里,他反复地把这句话说给10个年轻人听。“我相信他们内心深处都有一团火,只是生活环境的压力有时太大。” 他准备七八月的时候,再去一次青川,以过来人的姿态再去鼓励那些年轻人。

清华大学 沈茜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5月12日 06 版

灾区创业人:让我们融入青川
用我微小努力,换你烂漫笑脸
“做公益是会上瘾的”
年轻志愿者到汶川去
伍贵斌:坚守脚下热土
走进美好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