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5月1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伍贵斌:坚守脚下热土

南京师范大学 徐雯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12日   06 版)

    4月15日的青川县是个阴天。下午3时,参加团中央“全国百所高校学生记者四川地震灾区行”的大学生们来到了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伍贵斌并非第一次看见这样的场景。地震后3年,东河口堰塞湖已经擦干了眼泪,这座受灾最严重的村落已经建起了新的房屋,劫后余生的人们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来当地参加各种纪念活动的人们、参与灾区新建设报道的媒体记者不在少数。

    “自从这个遗址公园建立以后,我就一直留在这里。”伍贵斌说。这个群山之中的小村落,因为一场恐怖的浩劫和温情的纪念而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房屋的木梁成了黑色的十字架,立于高高的山岗,线条简明,低调而沉默。

    伍贵斌对于当天发生的事情,依然记忆犹新。当时他正在大伯家吃饭,下午2时28分,剧烈的震动发生了,他并未以为是地震。“我还跟我姑姑说,今天的压路机怎么声音这么大。话还没说完,山体就崩塌了,当时我就被一股气流推着往前飞了20多米。”他说,“房屋和大树被连根拔起,天旋地转,当时我真的觉得世界末日来临了,之后我就失去了知觉。”

    山崩地裂让当时的东河口村几乎夷为平地。后来经过测算,抛射距离高达1360米,掩埋深度为36米,遇难人数为780人左右,是汶川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地点之一。

    当时与伍贵斌一起吃饭的7个人中,只有3人活了下来。他的大部分亲戚和好朋友都没有逃脱这次劫难。万幸的是,他和妻儿都活了下来。

    从濒临死亡到劫后余生,伍贵斌的人生之路也因为这次大地震而有了很大的转变。2008年5月之前,他跟随他的父亲承包“西气东输”工程的部分项目,在全国各地辗转,一年能有10万元以上的收入。

    2008年11月12日,青川县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正式开园。已经从广元市第二附属医院休养结束的伍贵斌选择了放弃外出,成为遗址公园最普通的员工。他的工作是跑运输、打扫卫生、景区管理,偶尔客串讲解。

    伍贵斌现在的工资为一个月800元,仅是在外打拼时候的七分之一。在地震遗址公园成立后的两年半时间里,至少有15位工作人员因为薪资、前途等问题而离开东河口,另谋出路。而他,是唯一从始至终都坚守在岗位上的人。“我从来不抱怨,我之前拥有那么多,一瞬间就失去了所有。我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我接受了那么多人的帮助,我必须感恩。”

    几年中,他曾接待过很多人。日本、美国、德国的地质专家都曾到东河口进行地质调研,伍贵斌作为向导,曾带领他们前往山头寻找地震爆发点。事后这些科考队都要给他钱,却被他拒绝。“要是我看重钱,今天也不会留在这里了。”这个憨厚的中年男子笑着摆摆手,抬头看着黛青色的山峦,神色坦荡。

    “只要这个遗址公园一直还在,我就会一直做下去,直到做不动为止。”这便是一个最普通的灾区人的承诺。

灾区创业人:让我们融入青川
用我微小努力,换你烂漫笑脸
“做公益是会上瘾的”
年轻志愿者到汶川去
伍贵斌:坚守脚下热土
走进美好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