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5月12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有一种力量叫青川

本报记者 文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12日   11 版)

    青川山大沟深,峰峦叠嶂。

    三年前的5月,记者第一次来到青川的时候,需要在坑洼不平的陡峭山路上驱车3个多小时,还要再徒步攀行。如今,陡峭山路已经铺好了柏油,山脚下一幢幢青瓦白墙的川北风格民居整洁漂亮,昔日灾区第二大堰塞湖——石板沟堰塞湖,像明镜般点缀于山间。青川的母亲河青竹江在经历了地震的短暂断流后,依旧在流淌,正如青川人的精神,无惧艰难、从头再来。

    在黄坪乡枣树村,没有右手的47岁村民石光武,在“5·12”汶川大地震后,第一个在村里建起了永久性住房。

    “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民房上的这两条横幅让人感动。

    “我当时决定修房子的想法很简单,从新闻里知道受灾面积太大,国家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我们不能给国家添麻烦,必须自己动起手来。我有5000元就修间小房子,有1万元就修两间,反正不能等、靠、要。”石光武说,村里人看到一个残疾人都动手自己修房子,就纷纷行动起来,修建属于自己的新家园。

    2008年国庆前夕,石光武一家搬进了新修的木架结构房屋,成为青川县第一个震后搬进永久性新房的农户。2008年年底,石光武买下一辆客货两用五菱车,由儿子驾驶跑运输。去年以来,石光武的女儿和儿媳一同在外务工,自己和哑妻在家经营小卖部,同时,他被枣树村聘为卫生保洁员,每个月还领到450元工资,真正过上了幸福生活。

    在红光乡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纪念广场,黑色大理石碑上镌刻着近5000名青川遇难者的姓名。大理石碑边的不远处,有个卖花的黄色小亭子,这里的主人叫何先通。

    每天早晨,何先通都要去石板沟堰塞湖提水浇花、擦拭墓碑、冲刷地面。接着,何先通会走到大理石碑上刻着“张发英”的名字前,献上一枝白菊花。那是他的妻子,已长眠于脚下这片地震废墟中。

    “5·12”汶川大地震带走了何先通12名亲人,由于何先通在山西打工、儿子在成都读书才幸免于难。但是,灾难并没有将这名坚强的川北汉子打倒。望着被埋在脚下的曾经的家,他说:“我哪儿也不去,这就是我的家。”

    “古有守孝三年的说法,希望自己也能守孝三年,为了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自东河口地震遗址公园落成起,何先通便成了那里唯一的卖花人。后来,何先通发现不少游客来地震遗址公园后,由于过往的班车很少出行很不方便,又通过按揭贷款购买了一辆东风雪铁龙小轿车,为没有车的游客提供方便。

    “现在平均一天收入约100元,一个月下来,除了还1500元的车子按揭款,刚够我和在成都读书儿子的生活费。”何先通说,虽然现在的日子过得不是很宽裕,但是很幸福,很有希望。“我儿子今年大四了,下半年就可以工作,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轻松。”

    在地震遗址公园里,有首诗刻在一块大石头上:

    有一种不屈叫青川

    有一种力量叫青川

    有一场挥洒 

    有一腔肝胆

    有一群父老乡亲

    叫——青——川

本报记者 文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5月12日 11 版

有一种力量叫青川
让我的温暖为你疗伤
救灾机制见证社会成长
名人醉驾遭刑拘是一堂公民教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