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衷心祝愿同学们都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这是胡锦涛总书记近日在给北京大学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的回信中,写下的殷殷嘱托和深情祝福。
这祝福,属于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每一位成员。自1999年迄今,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向青海、西藏、新疆、云南等地派出12届163名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间超过35万小时。
这祝福,属于每一位曾在祖国西部洒下汗水的志愿者。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他们用一年不长的时间,点亮了西部孩子的梦想,收获毕生难忘的成长,谱写下一曲曲激情飞扬的青春之歌。
12年来,他们在西部播撒希望的种子,点亮心灵之灯
西藏自治区拉萨中学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2010年11月的一天,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刘笑吟所教的班上有位男同学离校出走。刘笑吟在拉萨城寻找到半夜,最终找到他并耐心劝导,孩子大声痛哭,决定重返课堂,并承诺一定好好上学……
为西部的孩子们尽心竭力,这是每一位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的写照——12年来,志愿者们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在西部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播撒希望的种子,点亮一盏盏心灵之灯。
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地处偏僻的东峡镇,很多学生甚至连县城都没有去过,一些孩子徒步几小时回家,要先做完家务才能做作业,即使是写作业,也只能趴在炕上……
“我竭尽所能回答他们的所有提问,给他们讲北京大学,讲天安门、长城,讲北京奥运,讲神舟六号……”北京大学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刘杰说,“对于花季的少年们来说,他们要拥有梦想和憧憬。点亮他们的梦想,就是我们的理想。”
点亮梦想,何尝不是所有志愿者的理想——
为了这个梦想,刘笑吟每周授课课时达到20个小时,授课班有5个;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校的第十二届支教团金晟等3名志愿者一共承担了8门专业课和一门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有行政管理学、共青团运动史,还有高等数学、人力资源管理等;在青海大通县六中,第十二届支教团志愿者薛秀丽身患胃病仍坚持上课,白天教3个班,晚上还要给高三的重点学生进行辅导……
为了这个梦想,一届届北大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金晟等3名志愿者开办了英语特培班,给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开小灶”,利用少数民族学生喜爱歌舞的特点,教学生们学唱英文歌曲,并鼓励课间用英语交流;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朱思明在青海大通四中所教初中班的英语平均分只有20分,她在班里实行“一帮一、一对红”,让先进生每人帮助一名后进生,后来这项措施还扩展到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
第二课堂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平台,也是北大志愿者一展身手的舞台——担任云南楚雄一中团委副书记的第十二届支教团志愿者马文彬编写了《学生社团管理条例》,指导学生社团制定章程、社规。在他的努力下,学生社团数量很快从9个增长到20个,活动质量也有了较大提高;在西藏拉萨中学支教的第十二届支教团的王天时积极参与组织了新生军训、“阳光长跑启动仪式”、“12·9大型文艺汇演”等活动,丰富了学校的第二课堂……
办公室、教务、政务、团委……志愿者们的身影遍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在起草文件、撰写会议简报等看似琐碎的工作中,他们尽职尽责,任劳任怨……
为了学生们的希望,他们克服高原缺氧带来的身体不适,含着咽喉片坚持在讲台上;他们一次次长途跋涉,辗转数十里地走访学生家长;他们在寒冷的清晨冻醒,独自咀嚼着想家的滋味……
“虽然我在学业上不一定能让他们有多少进步,但我至少要让他们保留有一丝前进的希望,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的动力。”第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张振东的话,是所有志愿者的共同心声。
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感染着当地老师,也感染着学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校校长马合木提·海力力说:“北大支教生的教学态度非常认真、严谨,还把最好的思想观念带到了新疆,我们的学生们学到了好的理念和知识,教师也很有收获。希望北大今后派更多的人来……”
拉萨中学高二(五)班学生珠扎说:“北大的老师经常启发我、引导我,教我知识,教我做人,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上大学,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12年来,他们在西部用爱播撒阳光,也收获着阳光
西藏拉萨中学有个“宏志班”。
第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孙轲曾负责这个班的地理课教学。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学习地理课,一次下课时,孙轲希望同学们能每人买一本地图册,这样对学习会有很大好处。但是,当他第二次站在讲台上,发现全班只有3个同学的桌子上放着地图册。
“我很纳闷,难道是自己没有表达清楚?当我用质疑的语气问他们的时候,他们一言不发,每个人都低着头。”后来,孙轲才知道,班里学生的家庭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差很多,这些孩子有的是孤儿,有的父母因为车祸丧失了劳动力,4.8元一本的地图册已经超过了他们能够承受的范围。
“曾经无数次在电视里看到那些贫苦山区孩子的故事,但是当这样的经历真的出现在我面前时,心里有说不出的酸楚和难过。”
孙轲毅然用自己的生活费购买了地图册:“当我抱着一大摞地图册走进教室的时候,孩子们流泪了,我的眼圈也湿润了。”
大爱无声,大爱有行——
面对落后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志愿者们主动自制教具和器材,甚至出资为学校购买教学设备;面对因贫困即将失学或已经失学的学生,志愿者们从自己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钱为学生垫付学费、书本费……
一个志愿者,就是一座希望的桥梁,将祖国和西部心手相连——
从2000年8月开始,每年都有一张2000元的汇款单,从北大青鸟集团发往山西灵丘一中。
第一届支教团的徐未欣现在北京大学任教,她至今仍然难以忘记11年前在山西灵丘东河南镇中学的那一刻:结束支教工作前3天,一位叫武振旺的学生找到她说自己想上高中,请求帮助。武振旺姐弟3个,弟弟即将小学毕业,她和姐姐当时都在读初三,成绩都名列前茅。为了供3个孩子上学,家里连照明用的每月15元的电费都拿不出来了,只能用蜡烛。上高中需要花费的“天文数字”让她父母很是无奈:“一年2000块钱,我砸碎了骨头也供不起啊。”
“做过家访后,我更加犯难了。在一年的支教时间里,所能发动起来资助学生的相熟的朋友同学都差不多发动过了,而且资助高中生每年两千元,可不比资助初中生每年三百元。”徐未欣蓦然想起在北大上学时,有一位老师告诉她如果有困难可以随时联系。
“或许,可以试试?”徐未欣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和一定给武振旺找到资助者的信念,在邮电局里拨通了北大青鸟集团副总裁张万中老师的电话。
“谁也没有想到,张老师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资助武振旺高中三年的学费。挂上电话,我几乎掉泪。”11年后的今天,徐未欣想起那一刻,眼睛不禁有些湿润,“要知道,张老师和他的朋友们一共资助了约20名学生高中三年的学费和杂费,使他们得以继续学业,拥有了实现大学梦的机会。”
爱的阳光,播撒在西部的土地上——第十一届支教团青海分团志愿者争取到了“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奖助学计划”和“爱心图书室计划”两笔捐助款,缓解了受助学生的燃眉之急。
12年来,支教团共为服务地争取到资助金30余万元、图书8000余册、衣服6000余件,开展各类讲座100余场……
12年来,他们深深爱上西部的土地,留下深深的牵挂
“我们在山西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值得我用一生去回味。”
“青海大通一中,我想我一生都会怀念这个地方,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一草一木,还有那些最最纯净的眼睛。”
“西藏的山,西藏的水,西藏的庙宇宫殿,还有朴实热情的人民,这片土地上的一切无不让我赞叹,让我感动,让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神奇的土地。”
……
一年西部行,一生西部情。一年的时光,很短,但留给支教志愿者们的却是一段段毕生难忘的记忆。
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魏姝难以忘记:在青海省大通县第一中学,同学们的午餐就是晒着太阳,拿馍馍蘸开水吃,连学校食堂里1元的水煮土豆都不舍得买。
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易立难以忘记:在西藏拉萨市第三中学,他和同学们一起读关于周杰伦的专题文章、合唱英文歌曲《Big Big World》(大大的世界),热烈讨论汉族历史与藏族历史。
第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叶芳宇难以忘记:在自己煤烟中毒住院时,在大通二中支教的两个同学整整守了自己一天一夜,自己被她们用两床棉被裹得紧紧的,而她们就缩在急救室的长凳上睡到天亮。
……
就是在这样的点点滴滴中,他们品尝着支教扶贫的酸甜苦辣,与西部人民结下终身难忘的情谊。
从学生们身上,志愿者获得了深厚的信赖。易立说:“同学们愿意将心里话告诉我,相信我能为他们守住秘密”。
从当地老师和家长们身上,志愿者感受到了朴素的期望。叶芳宇难忘她在青海的“老师们”,是当地学校里的同事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教会了她很多,也照顾她很多,“他们是我的良师加益友。”
“这一年,与其说我教会了孩子什么,不如说是他们教会了我很多;与其说我是一个支教老师,不如说我是一个获得锻炼的学生。”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刘萨说。
临别之际,学生们自制的千纸鹤、家长缝的布鞋垫塞满了行囊。当地的老师们说,别的东西可以不带,这些必须带上,一件礼物一颗心哪……
耳边,仿佛还回响着送行的青海学生唱起的“花儿”:“流下的泪,和成面,烙成饼,给老师做盘缠!”在青海支过教的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胡江说,我们在那里一年,留下的是一辈子的挂念。
西部,从此后,成了他们魂牵梦萦的地方。西部的孩子,从此后,成了他们最最牵挂的人。
12年来,一届又一届北大学子在西部大地收获成长
“一年的支教人生,让我在笑容和泪水中学会了坚强,让我在艰难和困苦中明白了前进的意义。”
“一年的支教生活让我明白,发现一个人的独特的潜质并让他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比简单地灌输一些外部的东西要重要得多。”
……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一年的支教扶贫,让北大学子们收获对国情的认识,收获思想的成长……
他们收获着为人师表的光荣。北大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蒙晓燕说,应该感谢“老师”这个纯洁的称谓,当它从孩子们的口中向着你说出时,就意味着站在几十双明眸前的你必须尽善尽美。
他们感受着自我价值的彰显。魏姝说,在这里,我是被需要的、被信赖的、被爱戴的。我切切实实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他们对国情有了更加贴切的认识。第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吴爽说,通过支教,对西部、对基层、对教育、对社会、对国家、对未来,我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也有了更为强烈的愿望——要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未来紧紧联系在一起。
他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不屈。易立说,在西藏拉萨的一年,我看到了这片仍然处处散发着淳朴气息的土地上涌动的现代化风潮,我看到了人们在坚守传统生活习惯的同时,已经转变了传统的观念,思想连通着高原外的世界,我也看到了我们的祖国为西藏建设投入的巨大人力物力,给西藏发展注入无限活力。
从清晨到深夜学生苦读的身影,他们看到了执着不灭的希望;从当地教师对学生耐心的教导,志愿者们看到了奉献;从老乡时而深锁、时而舒展的眉头中,他们看到了坚韧与乐观……
“支教中,改变的不是你原本想去改变的对象,改变的是自己。在那样的境地下,你在以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快的速度长大着。”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吴春春的话,是所有志愿者经历成长后的共同心声。
(采写记者:李斌、吴晶、李江涛、马勇、尕玛多吉、潘莹、关桂峰)
新华社北京5月25日电
新华社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