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知道“王天珑”名字的人不多,但提起气象预测达人“龙王”,却几乎尽人皆知。
2007级光科学与工程系本科生王天珑有“特异功能”,他是一个气象台,总能准确地预测上海的天气。而且,他颇有底气地认为准确率达80%以上,比气象台高。
每天晚上回到寝室,王天珑都会开始他自己的“必修课”:浏览10多个气象网站,搜集卫星云图、雷达回波图、地面天气图、各种高度的梯度图、涡度图和风向图等图像资料以及数值预报结果,用于自己DIY的一套数值模拟计算系统中。 而白天不经意间的抬头“观天象”,看看云层厚薄感受风力强弱,也是预报的一个信息来源。
王天珑对气象的兴趣始于初中,那时调皮的他喜欢在地理课上捉弄老师,可老师的一句话令他记忆深刻受用至今,“掌握数据和图表,就是地理的精髓。”
从新闻联播后短短的几分钟气象预报开始,他盘算着自己能不能也来预报一把。
在高一的时候,他发布了自己的第一则预报,“今天晴,同学们可以上体锻课开心玩儿啦!”虽然偶有出错,但是同学们评价“比气象台准多啦”。
进入大学,他在班级宣传栏上贴一些显示阴晴的天气小图标,被学校的报纸《复旦青年》给发现了,并冠以“复旦龙王”的称号。在世博会期间,他在复旦的《早安世博》日报上开辟了一个“龙王预报”的专栏,成为志愿者“小白菜”们穿衣的标准,精确到世博园不同片区的预报令他一举成名。
学校的老师会在重大活动前仔细看“龙王”发的飞信,支教的同学在出发前会去查他的微博,网友妈妈会去翻人人网看他发的帖子,然后决定给小宝宝穿什么衣服。
甚至有一个“粉丝”,根据帖子里的“蛛丝马迹”,从上海西南面的家里直接追到了东北面的学校,堵住了王天珑,把他吓了一大跳。
有人评价他的预报,“真可谓居家旅行必备之良药”。
从2007年开始,他每天在校内人人网上发一篇天气预报博文,至今发了1000多篇,温度具体到小数点后一位。气象局发布的“局部地区有时有雷阵雨”,在王天珑这里就能具体到上海的崇明岛、午后二时到三时。
“我尽量避免用‘局部’、‘有时有’这样的字眼儿。”王天珑习惯性地右手一挥。
“龙王”在天气预报的短信里经常提醒大家要带上伞,但是作为室友有时候也会发现,王天珑回寝室的时候身上也被雨淋过。“因为把伞落在办公室。”“龙王”的回答让室友笑喷了。
王天珑内向、害羞,在台上发言,常常憋得满脸通红。可一旦谈论起气象问题,他就像变了一个人,成了专业气象学者,把食堂的饭桌当成讲台,用简单生动的语言解释厄尔尼诺现象。在一次“龙王来了”的讲座之后,一位同学评价他“霸气十足”。
在跟变化无常的天气打交道中,王天珑学会了做学术要“心沉”,“作为一个气象爱好者,我不是极端迷,不是台风迷,盼着台风,台风一来就像打了鸡血一样。我只是想用客观的态度,不保守不激进的态度,来研究气象。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王天珑希望自己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在气象上,但有时往往只有半个小时。这时,也可以研究个半成品出来再结合一下官方信息,鼓捣一个八九不离十的预报,但是王天珑宁可当天不发,也不随意滥发。
当下毕业季,王天珑和同学们一起聚餐、K歌、看鬼片、喊楼、合影留念,一起哭了笑了。
但是留校保研的他继续做天气预报的决心不变。常有同学问他,毕业后还能不能收到你的天气预报啊?王天珑回答干脆,“无论你在上海或其他城市,只要你需要,我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给你。”
他从小的理想是研究气象,还写过一篇作文《我长大后要去气象局》。可如今,这个喜欢打球,爱看斯诺克比赛,打起魔兽游戏来“热血沸腾”,渴望浪漫爱情的理科男,没打算以后做专职的气象工作,他学的光工程专业也与气象不搭界。他说,自己只是喜欢用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方式来做一份独立于气象台的天气预报。
“我的理想是做业余的气象专业人士。”他说。
本报记者 龚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