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7月2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发现四川,发现成长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7月25日   05 版)

    中国人民大学单溦在作主旨演讲

    胡康榆摄

    2011年6月19日,成都分享会暨颁奖典礼在川大的水上报告厅结束,持续了近两个月的“发现之旅”终于再无悬念地画上句点。

    “欧莱雅发现小组”成队之初,我们都在问自己:我们会“发现”什么样的灾区?我们能为重建做些什么?我们能收获什么?5天过后,又是两个月过去,一行十人带着满满的心回来,梳理、回味、分享这一路的思考和感动。

    5天的采访是斑斓的荆棘路,我们发现一个虽不完美却始终前行的“灾区”;我们发现一群载歌载舞乐观勇敢的“灾民”;我们发现并见证着一场堪称华丽的“重生”。鳞次栉比的二层小楼、色彩浓烈的羌族服饰、宁谧的乡间书屋……这里的景致已经不是“重建”二字可以囊括的——四川是一个人,她曾经的伤痕逐渐痊愈,正以更胜以往的曼妙姿态翩跹起舞。我这才明白——新闻报道里呈现的灾区、重建,始终是模糊的概念,脑海里残垣断壁、山河破碎的印象,只有亲临其境才能彻底破除。

    灾区旧貌换新颜,重新出发,校媒主编们也经历了飞速的成长。在四川的每一天都有新鲜的故事等待我们去“发现”,这些生动的图景和话语,已有的成就让我们惊叹,尚存的问题让我们愤慨。于是随队的老师提醒我们,做记者不应该预设立场,要客观;告诉我们,即使无法发现、呈现一个完整的灾区,此行亦会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教导我们,不要盲目听信一面之词,要平衡报道才最接近真实等等。到最后一天,我才蓦地意识到——短短5天,我们从一个个试图发掘漏洞、报道缺陷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摒弃成见、追求客观真实的准新闻人。

    我们带着饱满的精神财富分开,又在酝酿、沉淀过后重聚,做微访谈、开分享会,展现我们微不足道的耳闻目见,也聆听他人的见解和感受,从他人的收获里汲取更凝炼的养分,也再度梳理自己的思想轨迹。在上海站,来自四川绵阳的小伙子向鸿杰被请到台上一起分享,他一句“每年我都会逃避“5·12”这个日子”,台上台下的我们瞬间就泪流满面。我这才清楚地了解——我们去过灾区,我们懂得他的悲伤,然而我们再深刻的感想都只是置身事外的感官体验,他们的切身感受,是我们始终难以想象、难以描绘的。

    我们分担痛苦,我们共享喜悦。每天清晨我们拿起采访本、相机、摄像机出发,夜晚围坐在宾馆房间里,相互交流遇到的人、听到的故事。出发时我们是彼此陌生的校媒同仁,回来时已成为未来道路上都可以相互扶持的知交、战友。一群有理想、有才华的同伴,或许才是我此行最大的收获。

    从四川回来,我们的生活还要继续,这一行会在我们一生的成长中,留下极为深刻的烙印。我们将带着这份成长的烙印继续前行,去体会更多,发现更多。

    (中国人民大学  单溦)

欧莱雅·十大校媒主编“发现”灾后重建成果
校媒主编关注灾后重建带给我们心灵的洗涤
践行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切实当好见证者传播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重要举措
发现四川,发现成长
微言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