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死搏杀的未来战场上,油料是各种武器装备的动力源,油料的质量关系着武器装备的正常运转,也影响着战争的胜负,因此,油料有着“战争血液”之称。
油料监督工作是一项既担风险又辛苦的工作,如果因油料质量问题影响了部队任务,那监督人员往往要被处以刑罚,所以很多男兵都有所畏惧。可海军北海舰队某基地油料技术监督室主任王红梅,在这个艰苦的岗位上一干就是21年,踏着泥泞披着霜花,不仅成为官兵们信赖的军中之梅,还成为油料监督行业的一个品牌。
“成功的秘诀,就是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王红梅的人生经历一如她的座右铭。1990年,王红梅从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毕业后,分到海军92323部队一处油料化验室工作。该化验室地处杂草丛生的大山上,一幢5层楼的化验室,几十个工作间,却只有7个人,更多的是冰冷的化验器皿和应接不暇的油料检测任务。
清冷艰苦的工作环境让王红梅一时很失落,让她更心寒的是战友们的有意冷落。时任油料监督室主任的陈永富说,战友们其实都是为她好,油料监督工作要爬舰艇、钻油库,整日奔波,是个男人都叫苦的活儿。战友们一起商量着给王红梅一些挫折,让她早日另做打算。可王红梅不畏困难,凭着扎实的功底和长期钻研积累,逐渐成长为单位的技术骨干。
随着我军各种新型武器装备不断运用,对油料的要求越来越高,油料化验室的作用更加凸显。1997年,海军首次组织油料技术监督比武,王红梅勇夺桂冠。从此,只要海军组织这个专业的比武,只要王红梅参加,金牌就非她莫属。
在多为男人从事的岗位上获得荣誉的王红梅,因其所在单位隶属于海军北海舰队,被人称为“北海一枝梅”。她成为油料监督行业的一个品牌和技术标杆,先后有一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还是全军油料监督专家组成员,并先后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2007年,解放军舰艇编队出访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是军队大联勤改革后第一次执行出访任务。出访前,由于保障关系没有理顺,几千吨出访用油仅由舰上一名士官跑来跑去搞协调,油料监测更无从谈起。
王红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出访用油的安全揪着她的心。她多次想过问此次油料监督任务,却有人背后嘀咕:“这是想出风头,捞成绩。”也有人劝她说:“油料检测出问题,会损害不少人的利益,人家会恨你,因检测把关出了问题你更是难逃责任,这是个引火烧身,费力不讨好的活儿,最好别碰。”
面对别人的嘲讽和明哲保身的利己思想,王红梅难抑怒火,联想到一连串因油料质量引出的装备重大事故,情急之中,王红梅径直闯入出访编队会议室。可刚进会场,就被人拦住了,对方脸一黑,说:“今天不研究油料监督,有事以后再说。”
这时,出访编队总指挥看到了王红梅,便直接询问事情的来龙去脉。总指挥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对王红梅说:“油料监测工作由你负责,今后有什么事你直接向我汇报。”
绿灯开了,但时间紧迫,上舰艇、钻油舱、采集油样,一艘舰有20多个采集口,两艘舰下来,仅采集就用了一整天。王红梅没日没夜地干了3天,各种油样才监测完成。船走了,王红梅的心也跟着走了。
编队出访中,遭遇了强烈季风,指挥舰摇摆度设计值不超过45度,在风浪中瞬间曾达到43度。当时舰上的官兵最担心的就是战舰因油料质量问题失去动力,那军舰随时会被巨浪吞没。军舰返航后,官兵们争着给王红梅敬酒,说:“你对油料负责就是对我们的生命负责,再细再严也应该!”
2009年4月,庆祝人民海军成立60周年的活动在青岛举行,来自14个国家的21艘舰艇和海军30艘新型舰艇的油料质量保障任务全部由王红梅所在部队承担。当时已严重贫血的王红梅主动请缨,一直奋战在任务繁重的检测一线,即使多次晕倒,也咬牙坚持工作。
出色完成多国海军活动过后,当王红梅本应静下心来检查身体时,部队又承担了舰艇编队出访南美四国的保障任务,面对人手少、任务重的现状,王红梅又拖着病痛的身体主动投入到工作中。
一次,在检查出访舰艇油舱时,同事们见王红梅久久没回来,钻进油舱一看,王红梅已晕倒在舱底。部队领导得知后,硬是拉着她到医院检查,原来她的子宫内已长了一个很大的瘤。
十几天后,做完手术的王红梅听说出访舰艇一切顺利时,捂着伤口笑了。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
这首《红梅赞》,王红梅百听不厌,她愿意别人把她比作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