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1年08月26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陈桥顿:

一个人不要等到很富了才去做好事

本报记者 林洁 实习生 谢晓明 通讯员 邝政联 杨小刚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8月26日   10 版)

    先进事迹报告会已经结束,现场只剩下陈桥顿和他的几位乡亲在拍照留念。“来,来,我跟您拍一张”,陈桥顿看到张岩好老人害羞地站在一旁,赶忙热情地拉过她的手。张岩好是陈桥顿1993年就开始帮扶的军烈属,特地赶过来为他助威。

    镜头前,68岁的陈桥顿笑容纯真,张岩好老人布满皱纹的脸笑起来像朵花。这份笑容是陈桥顿20年“拥军优属”最生动的注释。

    20年间,陈桥顿每年拿出数万元在广东惠州革命老区设立奖助学金;与惠州部分烈军属建立联系户,从精神上和物质上给予帮助;连续为驻惠部队修建训练场、阅兵道、改造翻新办公楼、改善厨房设施、赠送办公用品等;为沥林镇近60名孤寡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助;出资在革命老区举办农民运动会……累计捐资1600多万元。

    获得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荣誉后,陈桥顿仍然坚定地走在“拥军”的道路上。20年,勾勒了陈桥顿爱国拥军的全景,也衡量出这份坚持的重量。

    首倡“拥军优属联系户”制度

    “拥军是我的另一份事业。”陈桥顿经常这样说。但他深知,这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事业”,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只有全社会共同关心,这一份“事业”才能做得更大更好。他也发现,很多企业家朋友不了解“拥军优属”,有一些人宁愿把钱花在打麻将上。陈桥顿思考:要建立一种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的长效机制,实现个体行为向集群化的转变。

    2004年年初,陈桥顿向惠州市沥林镇政府和全镇民营企业发出倡议,由镇民政办牵头,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民营企业“拥军优属联系户”制度。

    镇领导和民政办积极响应,他们迅速对全镇烈军属和优抚对象进行摸底,把他们的家庭成员、生产生活、身体健康等情况登记造册,由民营企业主自愿与烈军属结成关系户,进行“一帮一”、“多帮一”,甚至“一帮多”。

    陈桥顿率先与其中的9户困难烈军属结成联系户,张岩好就是其中之一。

    有一次探访张岩好老人时,正赶上下雨天,陈桥顿看到老人房屋漏水不止,她用水桶和脸盆在接雨水,陈桥顿感到很心酸。原来,老人的丈夫已经去世,唯一的儿子在边境作战中牺牲,“家里没男人”,房屋年久失修。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陈桥顿就亲自带着施工队,运来了木头、沙子、水泥、红砖,一连数日,他和施工队一道,将张岩好家的房子修葺一新。

    之后,凡是农忙季节,陈桥顿都会派公司员工买上化肥、农药送到张家,逢年过节,他亲自带上礼品嘘寒问暖。

    “有时候晚上没事他也会到我家坐坐,陪老人聊天,开导孩子。”张岩好的女儿张艳红说,她和孩子现在都在“水哥”的公司上班。陈桥顿平时为人亲切,公司员工都称他“水哥”,而不是“陈总”。

    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目前,陈桥顿所在镇29户烈军属都已和民营企业主建立起帮扶联系。这一做法在惠州市也得到快速推广,全市有3012个民营企业主与4000多户重点优抚对象结成了“拥军优属联系户”对子。

    受“拥军优属联系户”制度启发,2007年4月,惠州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惠州市党政领导与转业复退军人建立联系户制度的通知》,重点帮扶在企业下岗、失业的军队转业干部、复退军人,家庭困难的退伍军人和参战人员,以及烈军属、残疾军人等。仅在该市博罗县,就有987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与该县1000多户优抚对象建立了联系户关系,促进了优抚工作的全面落实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迄今为止,惠州全市没有发生一起复退军人和优抚对象上访事件。

    2004年年底,全国双拥办领导专程到惠州考察“拥军优属联系户”制度,称赞陈桥顿是民营企业家爱国拥军的楷模,“拥军优属联系户”制度是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典范。

    “让死去的人安心,给活着的人信心”

    陈桥顿的家乡是革命老区,养育了廖仲恺、叶挺等一大批革命家和著名将领,著名的东江纵队就曾战斗在这里,烈军属比较多。

    陈桥顿7岁那年得了重病,生命垂危,在其父母一筹莫展之时,被前来义诊的解放军医疗队挽救;又有一次,他在河边玩耍,不小心失足落入水中,生死攸关之际,又被恰巧路过的解放军战士救起。

    两次救命之恩,让从小就想当兵报国的陈桥顿,对军队更加情有独钟。

    当看到很多军人因为战争和抢险救灾而牺牲的时候,陈桥顿总会想:“他们为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而牺牲了,如果他们的家人得不到社会的关心,过得不好,他们在九泉之下如何安心?以后谁又会想去当兵呢?”

    “让死去的人安心,给活着的人信心”成为陈桥顿“拥军”的初衷,也是他坚持不懈的力量源泉。

    1996年,陈桥顿带领企业与驻惠部队结成共建“对子”。此后,每逢“八一”、春节等重大节日,陈桥顿就带上几筐水果或杀几头猪到部队看望官兵。部队外出驻训,他就送过去一批生活用品。

    陈桥顿还特别喜欢到士兵的宿舍走访,跟他们谈人生、谈理想,也了解到士兵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所急所需。有一次,陈桥顿到部队看望官兵,发现食堂设施落后,炊事员在闷热的厨房里大汗淋漓地煮饭。他马上与部队首长联系,第二天便带上建筑工人来到军营,投入几十万元把部队饭堂装修一新,还安装了四台柜式空调。

    又有一次,他看到驻惠某部操场没有标准跑道,就捐资几十万元修建了一条阅兵大道和一条9米宽的400米环形跑道,改善了官兵的训练条件。

    为了丰富部队官兵的业余生活,陈桥顿还先后给驻惠部队捐赠了一批健身器材、音响和价值十几万元的计算机、复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每年免费为驻惠部队订阅报纸杂志2000多份,赠送各类书籍1200余册。

    从“拥军”到社会公益

    “拥军”对于陈桥顿来讲,并不是“送点钱”那么简单。“你让我帮你捎2000块钱给你爸,还是你亲自拿给他陪他聊聊天,更让他开心?”他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把“拥军”做得更根本更彻底,他觉得“必须教育先行”。

    于是,除了在家乡设立奖教助学金、捐资修建惠州各地的学校,陈桥顿还在广西柳城捐资修建了两所光彩小学、兴建革命老区仲恺泮沥“八一”希望小学;他捐助了内蒙古、河南、河北、湖北、广西、惠州、惠阳等地贫困学生、失学儿童、残疾学生共80多人的学杂费。

    “我资助的学生里出了硕士,出了博士。”说起他捐助的学生的情况,陈桥顿非常自豪。

    除了教育,陈桥顿还出资80万元,为革命老区沥林镇泮沥村修路、装路灯;陈桥顿夫妇两次出资带着沥林镇的烈士亲人、战友,千里迢迢到广西凭祥匠止烈士陵园、靖西陵园扫墓,实现了烈士亲人、战友久违的心愿;为数十名退伍军人、家属解决就业问题……

    熟悉陈桥顿的人都知道,在惠州市,比他富裕的人有很多。但走上致富路的他,首先想到的不是享受财富,而是用这些财富来拥军优属,建设家乡,回报社会。他常对家人和公司员工说:“一个人不要等到很富了才去做好事,只要有点能力就行,帮人没那么难。财富就像肥料,撒播出去才最有意义。”

    “人家说人真正工作的时间只有两个二十年,我现在已经68岁了,但我承诺,只要企业的经济情况允许,我就会把好事一直做下去,还要传给小孩。”陈桥顿说。

别让稀土变稀泥
“低慢小”航空器亮相滇西演兵场
中国发布官方国际标准电子海图
北海一枝梅 香自苦寒来
一个人不要等到很富了才去做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