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用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曾经是中国民营经济快速增长的利器;如今,优势不再。
根据上半年全国工商联在17个省(区市)开展的中小企业综合性调研结果,民营企业的用工、用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急剧上升,多数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全国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全哲洙日前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研讨会”上表示,面对经济运行中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民营企业要未雨绸缪,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自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低速增长,消费市场萎靡,大量依赖出口的企业必然转向内需市场。从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危机时期中国及世界有关国家实行的大规模经济拉动或刺激政策将逐步退出,消费市场也将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平稳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曾经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市场,由于房价及CPI指数的暴涨,也必将处于政策的调控之下,中国经济要想保持过去30多年的快速增长势头,必须在短期内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企业发展小环境来看,原来不计成本的粗放式发展也必须改变。
一方面,剩余劳动力不再充裕,低成本制造不再具有持续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节能减排成为世界性趋势,资源消耗性经济难以维持。这也是企业发展必须调整的重要因素。
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一些大企业来说更是如此。在这次研讨会上,一些知名企业家介绍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应对高成本压力和转型升级,要“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是柳传志的经验。2009年,联想在经济危机中出现2亿美元的亏损。面对困境,联想领导层坚决进行改组,经过两年多便扭亏为盈,现已连续8个季度在同行业的盈利能力处于领先地位。在他看来,企业发展不仅要有战略,还要有执行力。否则一脚踩空,碗里的饭没吃着,锅里的饭看着也白搭。
企业转型升级,国家有关部门应进一步降低一些竞争性行业门槛。郭广昌认为,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营经济的崛起密切相关,关键的因素是民企解决了市场供给不足的问题。他提出,国家应该切实开发竞争性领域,把垄断企业的利润降下来,把垄断利润变成就业机会、普通劳动者收入,创造消费需求,这需要民企积极参与。
因“裸捐”备受关注的曹德旺,则从一个角度对企业转型升级提出自己的看法,企业要担当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应把企业自身做好,能持续性发展。
“民营企业要保持健康发展,离不开发展方式向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等方面转变。”全哲洙认为,“十二五”时期我国为更好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所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举措,蕴含着重大发展机遇。要善于在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中捕捉发展机遇,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赢得发展先机。
当然,企业转型升级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刘迎秋教授提出,企业要实现更大发展就必须首选技术创新。技术上拿来主义无可非议,也可行,但拿来的成本已经大幅度上升,现实迫使企业首选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通过技术创新可以提升企业存量资本的质量和效能,是企业实现更大发展的最好途径。
“现在有一种误区,以为企业转方式就是上高新技术项目。当然,今天上的项目肯定比以前的项目技术含量高,但如果还是不计成本、不进行投入和产出的比较、不讲经济效益、不遵循基本的经济规律,就依然是滥铺摊子的粗放经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教授李义平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重视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传统产业在现代经济生活中依然占着十分重要的份额,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我们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