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放暑假,女儿王沫初就跟我探讨能安排些什么活动。忽然有个难得的机会,参加国家海洋局举办的夏令营,在宁波舟山群岛的浙江海洋学院,成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120名优秀中学生,除了参观学习外,活动安排还包括上军舰学旗语、营地晚会、拓展训练、沙雕比赛等等。
没想到沫初不想去。还怪我不该不跟她商量就答应参加。
我知道用家长权威压服孩子是最不智的,于是打算迂回说服她。
“要知道,99%的孩子,整个小学中学阶段,都没机会结识本校本市之外的同龄人……”我刚起了个头,沫初就打断我说:“可我不想当那1%。”
“你爸爸有个大学同学,山东的,毕业后去了厦门,你知道为什么吗?”我换了个切入口。
“他的工作单位在厦门?还是他找了个厦门的女朋友?”沫初随口答说。
“是的,他女朋友是厦门的。”我按预先想好的思路往下说,“可你知道他是怎么认识那个女孩的吗?”
“不会是夏令营认识的吧?”沫初跟得很快。
“他就是在高中时参加夏令营认识的那个女孩。”我刚想说,你看,参加夏令营多好,有机会认识别的地方的优秀学生,没想到沫初很奇怪地看着我说:“妈妈,我刚初一,你不是想让我早恋,而且是找个外地的男孩吧?”
“呃……”我被问住了,一时答不上来。停顿了一会儿,我接着以很漫不经心的口气跟她聊天:“我大学四年,每次回家、返校,基本都是一个人,你知道为什么吗?就希望能遇到有趣的人。如果跟同学一起,就不可能跟陌生人交谈了。”我的意思是,如果生活一直是在规定的轨道内运行,是不可能有奇遇的,而有奇遇的生活,才有意思。
“那你在火车上认识有意思的人了吗?你跟我爸爸是这么认识的吗?”
“那倒没有。”我很郁闷,只好提高声音说,“重要的不是认识了谁好不好,重要的是要有这样的想法。”看着沫初不解中带点笑意的眼神,我气急败坏地说:“不管怎样,我已经替你报名了。你必须去。”
7月24日晚上,把沫初送到北京站指定的集合地点时,遇到一位师兄,南极科考队的,他也是送孩子来参加这个夏令营。没想到他儿子跟沫初一样,对这么好的机会不屑一顾,他也是用了手段才“逼”孩子来参加的。看来,如今的孩子确实宅得厉害。好在孩子们一聚到一起,很快就熟了,马上亲热起来。
一走就是一周。
7月31日一早,从北京站接回晒得黑黑的但精神状态非常好的沫初。回家路上,我问三句,她才抽空答个一句半句,一直忙着给她新结识的好朋友周静发短信。周静是邯郸三中的高二学生,这次夏令营他们学校来了好几个,从北京站下车,又在班长带领下去西客站换车回邯郸。得知并没有老师带着他们,我很惊讶。沫初虽然表情淡定,但言谈中也能听出对他们自理能力和组织纪律的佩服。
说到夏令营的生活,沫初说,他们住在学校的学生宿舍,使用公共卫生间和水房。对于她的生活自理能力我倒是不担心,这几年,为了上学方便,她一直在爷爷奶奶家住,平时也都是自己管自己。提及宁波的热,沫初说,只有食堂有几台空调,很多同学为了能吹到凉风,会提前四十分钟去,以便坐到离空调近一些的地方。不过她从没这么做过。我问她,你不是也很怕热吗?她笑着说,我正点去,不过可以在离空调近的地方找熟悉的朋友啊,跟他们挤挤。原来,她适时发挥了自己随和、幽默的特点,很快就结识了很多好朋友,而且大部分都是高中生。我问说,难道人家不嫌你小,不嫌你幼稚?沫初说,我很成熟的好不好?如果我不说,他们都以为我也是高中生呢!
到家后,沫初说,妈妈,明天早点叫我起床。我很奇怪,刚回来,累了一周,按说会大睡好几天才对啊。没想到沫初说,这次出去,觉得自己体力不够好,需要锻炼。说这段话前,她刚刚告诉我,在夏令营的最后一天,他们进行了拓展训练,其中的攀岩项目难度最大,没几个人成功登顶,她幸运地成为有限的几个胜利者之一。
我非常高兴,忙详细问她过程。沫初的描述总是三言两语,不知道是没那么当回事还是懒得跟我细说。但我还是从她有限的几句话里了解到了她的体会,能成功,除了体力、技巧,意志也很重要。她在攀岩的过程中,最后的关头也差点失败,不过她看到了朋友的鼓励,想到就差这最后一关,一咬牙,坚持下来了。
我想,这是夏令营最大的收获之一了。除了见世面增长知识交朋友过集体生活,能在意志品质上得到锻炼,是最难能可贵的。
我问她,除了周静,还有哪几位好朋友?沫初提到北大附中的一位高三学生郑亦婷,刚考上北航。沫初说,郑亦婷告诉她,北大附中的老师都不怎么管同学学习,但没人敢放松。郑亦婷的经验是,老师让做的习题绝不能含糊,必须彻底弄懂,否则就“死定了”。我心里暗喜,看来老师也好家长也好,说一万句,比不上好朋友说一句啊。
“周静说明年想考人大。理由之一是,我爷爷奶奶家就住人大附近,她上了大学后可以来咱家上五星级厕所。”沫初的话让我听着非常开心,朋友的努力方向,对她的影响和鞭策,显而易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