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投入水平和校企合作条件等方面呈现出比较明显的区域不均衡现象”,这是刚刚出炉不久的《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报告得出的结论之一。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级课题“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目前已进入结题阶段。这项由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为主承担的课题,用了3年半时间,聚焦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均衡性,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谈到职业教育的均衡,业界有争论,有人认为不需要均衡,因为职业教育和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课题组负责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认为这是个误区,“职业教育具有教育和经济双重属性。虽然其经济属性决定了其为不同产业发展服务时,有因产业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的职业标准与要求,相同产业,发展水平也会因区域发展水平不同而不同,由此带来职业教育的差异性。但是,职业教育的教育属性决定了其根本目的是育人,这就要求职业学校区域间差异应该降低到最小程度。”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源跟不上办学规模的扩张
课题组选取了规模、师资和设备设施3个方面的6个具体指标,对全国31个省区市的2009年度职业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测量,形成两个基本结论:我国的中职教育办学条件达标情况总体较差,而高职教育办学条件达标情况总体较好。
数据显示,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办学条件的6个监测指标中,大部分省区(25个)的达标率没有达到半数;全国没有一个省区全部达标,甚至没有一个省区达标的指标能够达到5项。达标情况相对较好的6个省区都集中在东部地区,北京、天津和辽宁有4项指标达标;上海、广东和浙江有3项指标达标。另外,两项指标达标的省区有5个,一项指标达标的省区有15个,还有5个省区全部指标均未达标,主要在中、西部地区。
从具体监测指标的达标情况看,中职学校生均校舍面积指标全国没有一个省区总体达到20平方米/生,“双师型”教师比例占专任教师比例指标有29个省区没有达到30%,生师比指标有27个省区没有达到20∶1,生均仪器设备值指标有23个省区没有达到2500元/生,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数量有23个省份未达到15台。达标情况相对较好的是在校生规模指标,全国只有8个省区平均未达到每校1200人的标准,东部全部达标,中部和西部各有4个省份不达标。
事实上,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源跟不上办学规模的扩张,生均资源量呈下降态势,且区域间差异很大,成为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
另一方面,师资队伍发展跟不上学生规模增长的速度,师资队伍质量提高缓慢,且区域间差距巨大。
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不含技工学校)每一个专任教师承担的学生数由上一年的25增加到26.1,对照中等职业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求相差甚远。例如,规划目标要求中职学校生师比达到16∶1,教师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达到90%,“双师型”比例达到50%,而这三项指标值目前仅为26.1%、81.3%和19.1%的水平。
从区域分布看,教师资源也呈现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明显差异。分析中职学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2009年,东部地区为86.1%,中、西部地区分别为78.2%和76.9%;上海、浙江和北京已超过90%,而青海等省份尚不足70%。
北京上海生均预算已超万元,湖北省不到1800元
“区域间办学资源不均衡与经费投入差距具有必然的联系。”马树超说。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增长为3811.3元。从区域分布情况看,北京、上海已超过10000元,比位居第三的海南省要高出3800多元;江西、河南等四省区不到3000元,其中湖北省不到1800元,仅为北京的16%。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最高省区是最低省区的6.3倍。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办学条件总体达标率不高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两大实际问题。”虽然马树超的另一个头衔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但是他对中职教育的区域不均衡问题却忧心忡忡,“鉴于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总体达标率不高和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两大现实问题,我们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基于办学条件达标情况评价的职业教育均衡发展预警机制’,以引起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
课题组认为,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办学条件在总体上未达标,且区域之间差异较大,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而投入不足和标准化制度建设滞后,是造成中等职业教育区域不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需要建立“预警机制”,定期对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达标情况进行监控,将促进均衡发展列为职业教育宏观政策的重要选择。
马树超表示,目前,职业教育基本建设的标准已经建立,当务之急是要根据国家标准建立起有效的监督预警机制,每年发布监测报告,并根据监测结果提示风险,向政府主管部门作出预警,敦促各地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各地职业教育实现基本办学条件的均衡发展,全面达到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
让马树超略感欣慰的是,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状态下,面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调控要求,各地职业学校主动克服困难,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需求探索各具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其核心就是围绕“就业导向”和“校企合作”,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的有效对接。
比如,中部地区面对当地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开始调整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将原来主要服务发达地区产业用人需求转向以服务当地产业为主的“留下来”发展策略。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发挥了让学生“获取一技之长,实现脱贫致富”的功能,把中职毕业生送到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就业,形成了“培养一门技能,实现一人就业,带动家庭脱贫”的“送出去”发展模式。“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当地企业越来越多地需要高素质的一线劳动者,迫切需要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留在当地。”马树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