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10月15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师昌绪、袁隆平、杨乐与首都学子分享科学人生——

永不放弃理想 才不负此生

本报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10月15日   02 版)

    “多数人认为才智造就伟大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10月13日下午,首都高校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上,面对首都5600多名新入学研究生,国家最高科技大奖得主师昌绪院士讲起了爱因斯坦的名言。

    上世纪50年代,这位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放弃在美国的优越环境,宁愿每天吃窝窝头也坚决回国工作,背后的“人生哲学”让在场的青年学子热血沸腾:“活着,就要为人类作贡献。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要为中华民族作贡献。这是我在青年时代就立下的强国之志。”

    多年的实践,师昌绪悟出了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准则:做人要海纳百川,诚信为本,忍让为先;做事要认真负责,持之以恒,淡泊名利;做学问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贵在发现与创新。”

    “这其中,以做人为最重要。”师昌绪强调。

    如何做人?在科学道德和科学精神方面,师昌绪信奉的是“快乐哲学”:

    第一是诚信。说谎话、造假数据、剽窃别人的成果,心里总是不踏实,有愧于良心,怕别人发现,总是提心吊胆而造成不快乐。

    师昌绪说,诚信可以使一个集体团结,这是完成一项重大任务的必要条件,也是改变社会风气的必由之路。

    第二是平等待人。助人为乐,人人平等世人皆知,但是真正做到这点很不容易。

    师昌绪一向以“老好人”著称,不管是服务员,还是官员,一样的接待,有事秘书挡驾都不让,“因为帮助了别人,别人取得成就,国家受益,我自己也有成就感。”

    第三是要正确认识自己。一个人往往攀高不攀低,而自寻烦恼,要多看别人的长处才不会自寻苦恼,否则老觉得自己委屈吃亏,而不快乐。

    第四是不要妒忌。妒忌会造成不团结,妒忌会造成互相拆台,以至可以办成的事办不成。

    师昌绪说,作为一个有志青年,要尽力发挥自己的才智,不要和别人攀比,更不要存在妒忌心,否则就是自寻苦恼。

    “经常有人问我,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我的体会是八个字:知识、汗水、灵感、机遇。”10月13日的报告会上,“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如是分享自己的人生体会。

    首先,知识是基础,是创新的基础。袁隆平说,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一个文盲不可能成功。在知识方面不一定要博古通今,但成为一个学问家,除了要对自己从事的专业很熟悉以外,还应掌握一些相关领域的知识,以开阔视野。

    第二是汗水。任何一个科研成果都来自于深入细致的实干和苦干。

    袁隆平现身说法,“我们搞育种研究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是要实践的,是要到田里去干,肯定要流汗。”

    攻关的时候,袁隆平在水稻生产基地每天都背上一个水壶,带两个馒头,中午下田,顶着太阳一干就是两三个小时,流了很多的汗。虽然很辛苦,但是乐在其中。而他培养学生,第一要求也是要下试验田。

    他常说,“书本知识非常重要,电脑技术也是很重要,但是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来,电脑里面也种不出水稻来,只有在田里才能种出水稻来。”

    第三要有灵感。多年的经历中,袁隆平体会是,“灵感在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中,几乎具有相等的重要作用。”

    他说,当年从发现“鹤立鸡群”的稻株,到忽然产生它是“天然杂交稻”的念头,就是一种灵感。

    袁隆平就此建议,从事科学研究的学子,要及时捕捉和运用在探索中孕育和迸发的灵感,做“有心人”,及时捕捉思想活化剂。

    第四是机遇。“机会成就有心人,偶然的东西带给我们的可能就是灵感和机遇,所以说偶然性是科学的朋友。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透过偶然性的表观现象,找出隐藏在其背后的必然性。”袁隆平说。

    面对风华正茂的学子,被誉为“我国基础数学研究第一人”的杨乐院士常喜欢讲述自己的学科前辈华罗庚的故事。

    社会上都认为华罗庚是天才,初中毕业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杨乐更愿意相信华罗庚的名言:“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在清华做职员时,华罗庚刻苦攻读,起早贪黑,别人花一个钟头做的事情他花两个小时做。

    钱伟长有一次跟杨乐讲起一段轶事。钱伟长在清华读书的时候,认为自己是上世纪30年代初期清华最用功的学生,每天早晨5点钟就起来了,后来他发现华罗庚比他每天起的还要早,用功更多。

    上个世纪50年代,杨乐上大学。记忆中,每天早晨饭厅刚一开门,同学们买上简单的早餐:一碗粥,一分钱咸菜,一个馒头或者窝窝头,边吃边走,到了阅览室马上找一个空位,如果稍晚几分钟就没有空位了,星期天也不例外。

    杨乐院士有一句名言,“永远不要放弃你的理想,不要为一时的得失所迷惑,这样才会不负此生”。

    本报北京10月14日电

本报记者 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10月15日 02 版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
永不放弃理想 才不负此生
一架飞豹战机坠毁
各地少先队组织纪念建队62周年
少先队湖北省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
全国道德模范在首都高校巡讲
辽东湾北部锦州9-3油田附近出现溢油
基层团委书记选拔要过九关
陕西举办四百多场“红领巾大讲堂”
扎根西部基层 工作从未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