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的动力到底来自哪里?是来自教育外部的社会环境还是教育内部?是来自教育主管部门还是来自一线的校长、教师抑或学生?这一主题让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名老师争着发言。这是发生在“新课堂、新教育”高峰论坛中的一次热烈的分组讨论。
讨论之前,论坛上展示了众多自下而上的民间课改案例,其中包括山东杜郎口模式、山西新绛中学的学案教学、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教授发起的“自然分材教学”实验、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发起的基础教育“跨越式教学”以及青海吉美坚赞进行的民族教育改革的探索。
从这些鲜活的、具有草根性和民间性的改革和探索,不难看出,课改的动力来自那些有教育理想、不甘平庸,勇于实践的学校掌门人。
杜郎口中学校长崔其升当初接手的是一所将要被调整、全乡排名倒数的农村薄弱校;山西新绛中学校长宁致义几年前推出问题解决式课堂时,正是这所百年老校因为优秀师资被大量挖走,学校教育质量不断下降之时;吉美坚赞是不想让牧区放牛放羊的孩子成为文盲,而创办了免费学校……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个道理在新课改的实践中再一次得到印证。就连熊川武、何克抗教授分别在各地进行的教育实践也不例外。虽然何克抗和熊川武教授只是指导和推广,但如果这些校长没有改革和承当风险的精神,无法识别特色的课改方式,自然不会有“自然分材教学”和“跨越式教学”的大量实践。
当然,也有人认为课改的动力并非完全来自校长,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
其实,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无论是从农村到城市,还是由城市到农村,几种课改路径可以同时存在。一位校长说得好,动力来源于内心,来源于对教育的追求。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不管是政府官员还是在一线做校长或者当老师的,意识到教学有问题时,都会力图改变。这才是课改最珍贵的资源和最强大的动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