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直面真实社会生活的作品供不应求,一边是现实题材逐渐淡出影视创作者的视野,严重的供需矛盾正困扰着中国的电视剧创作。
随着一批献礼建党90周年的红剧暂退荧屏,《新水浒传》、《新还珠格格》、《新西游记》、《新萍踪侠影》等翻拍古装大戏开始轮番“轰炸”,曾经一度沉寂的古装题材一时间急剧升温。
据人民网的报道披露: 2011年8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中,古装剧数量增势可用“井喷”二字来形容,而一度热门的现代题材电视剧却首次出现“零备案”。10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在其官网发布“广电总局关于2011年9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提示各制作机构:广电总局有关古装剧播出的调控管理持续有效,各制作机构在古装剧创作之初,要审慎考虑市场风险,避免盲目投资拍摄。
电视剧市场怎么了?
近几年,大银幕上的高科技热潮也涌上荧屏,动辄投资上亿元、动用全明星阵容和各种特技手段、长达五六十集乃至近百集的大制作,挺进电视台黄金档,垄断媒体娱乐头条,占据电视谈话节目,收视率和口水齐飞。
看看微博就知道了,相当一部分网友之所以“关注”这些作品,并非被它们的艺术品质所吸引,不是趁机“粉”自己喜欢的明星,就是为了挑硬伤、练眼力,不错失茶余饭后聚众八卦的谈资。
“电视剧里的明星越来越多,特技越来越精,可故事却讲得越来越空洞,感觉越来越不食人间烟火。”这是大家共同的感受。当电视剧争相走入大投入、大产出的商业怪圈,当“穿越”成为艺术追求,市场成为终极目标,作为大众娱乐方式的电视剧,剧情正和我们的真实生活渐行渐远。
拥有《闯关东》、《家有九凤》等代表作的著名编剧高满堂曾炮轰当下电视剧中出现的“长、空、假”现象。他说:“类型剧十分走俏,比如军事题材、年代戏、谍战戏和翻拍剧,但真正集中反映社会话题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太少了。”
而在导演沈好放看来,再夸张的想象力在直白的社会现实前也要失色。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之后,沈好放再次触及住房现实,近日央视一套播放的由沈好放执导的《夏妍的秋天》,再现平头百姓的悲喜人生。
《蜗居》中海萍对“房奴”生活的“控诉”还在耳边——“每天一睁开眼,房贷六千、吃穿用住两千五、孩子上幼儿园一千五、人情往来六百、交通费五百八、管理费三百四、煤气水电二百,我每天至少得进账四百,这是我活在这个城市的成本。”而在《夏妍的秋天》里,双牌楼15号院的那些市井小人物为房而爱、为房而斗、为房而狂的“一地鸡毛”,让荧屏前的人们感同身受,还有什么能比房子在眼下更牵动人心?
这几年,从《蜗居》到《嫁衣》,从《老大的幸福》到《张小五的春天》,从《中国家庭》到《媳妇的美好时代》,无论是央视还是地方荧屏,现实题材电视剧一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因为它们纷纷踩到当今社会的痛点。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作支撑,数量虽然上去了,但能成为精品的却是凤毛麟角。
在一些婚姻家庭剧的片头,我们经常看到剧中人不是扇大嘴巴就是拍板砖,个个情绪激动,你死我活。身世之谜、车祸、绝症、医院、监狱、法庭,极端的情感、极端的个性冲突,大喜大悲、大起大落,生生死死、分分合合,虽然这些人为制造的矛盾可以瞬间把戏剧推向高潮,却让人走入了伪生活的误区。如何展现常态生活下的喜怒哀乐,成了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中的难题。
“现实题材是把双刃剑,一些作品只看到表象就放大,未必是社会本质。”在电视剧《手机》研讨会上,广电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王卫平曾尖锐地指出,目前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存在着不痛不痒以及反常规伦理结构的问题。对现实题材反常规伦理现象,广电总局去年也提出警示,如有的剧目为彰显友情而不顾亲情,反而使本应歌颂的情感变得偏执乖戾;有的为增加悲剧苦情而凸显善有恶报、恶有善报,造成善恶观含混;还有的因表现反常伦理关系而造成整体格调不高。
没有人为制造的强烈冲突,就没有可以感人的故事了吗?《张小五的春天》把镜头对准了最基层的包工头的生活,《嫁衣》首次将自闭症儿童的话题带进荧屏,《手机》反映了当今社会中人与人沟通之间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涉及一夜成名、夫妻信任等社会话题,《一一向前冲》观照现代职场上难得的友情,《毕业时刻》剖析大学生就业难……接地气,才会有人气。
一位资深媒体人指出,现实题材的电视剧如今之所以出现“零备案”现象,除了古装剧海外市场价格重新“回暖”、出于对作品过审的担忧等因素外,与电视剧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缺乏深刻了解不无关系。现实题材剧聚焦的是每个人都逃不过的生活,观众当然是最好的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