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飞,将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升空。
本报记者 杨姣摄
据新华社甘肃酒泉11月1日电(记者李惠子 白瑞雪 马述昆)11月1日清晨,神舟八号飞船从西北戈壁滩成功发射。已进入近地轨道的飞船将于两天内完成与中国空间实验室雏形——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首次空间交会对接。
这次交会对接试验将为我国2020年左右建立空间站奠定重要技术基础。试验成功后,我国将成为继美国、俄罗斯后第三个完全独立拥有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的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具有更高的入轨精度,它将飞船送入了初始轨道。
神舟八号将通过远距离导引、自主控制,靠近已在轨飞行的天宫一号,实现两次对接和组合体飞行,随后返回地面。
神舟八号飞行期间,中国和德国将利用装载在飞船上的通用生物培养装置,合作开展17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言人武平说,神舟八号是改进型飞船,具有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沿用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舱构型,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公斤。神舟八号与此前的飞船相比,一半以上设备发生了技术状态变化。其中,新研制设备约占15%。
神舟八号此次虽是无人飞行,但完全按照载人要求设计,旨在验证改进后的飞船能否适应载人航天飞行要求。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明年还将与神舟九号、十号飞船进行交会对接试验,其中至少有一次是载人飞行。
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是国际航天领域公认的技术难题。国际上300多次空间交会对接实践遇到过很多波折,甚至发生过飞行器相撞事故。两个高速飞行的航天器在空间轨道上准确会合,精度要控制在十几厘米之内,难度和风险极大。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一旦掌握交会对接技术,中国就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技术和能力,“这将为开展更大规模的航天活动提供可能”。
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赵薇 谢波 姜宁)上千条测控指令,数以万计的测控数据,复杂多变的轨道控制……几个月来,北京飞控中心一大批测控专家一直在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保障交会对接任务的岗位上。据中心党委书记刘清华介绍,执行交会对接任务的科技干部中,95%是硕士、博士毕业生,平均年龄仅33岁。
“他们是中心实施航天飞控和科研攻关的中坚力量。”刘清华说。
飞控大厅内,女博士、轨道专家李革非正在进行天宫、神八交会前的最后一次复核。她告诉记者,这次任务需要控制两个目标,还要实现交会对接,在我国尚属首次,控制风险和难度很大。
李革非制订的《神舟八号轨道控制方案》是整个轨道计算的核心,开发耗时一年多,通过对轨道目标的深入分析,大大提高了对接精度。
在任务中表现突出的,还有硕士研究生、青年测控专家李剑。他研制的“天地一体化飞行控制系统”,可支持多型号任务、多目标测控,提高了飞行控制的安全可靠性。作为飞控组副组长,他还带领一批博士、硕士,开创性地设计出交会对接任务飞行模拟器。
据介绍,北京飞控中心着眼多任务交叉并行、技术跨度大、实施难度高等特点,瞄准世界一流飞控中心标准,研究制订了人才培养长期规划:在5年内分三个层次培养造就以高水平技术专家和学术带头人为重点的、相对稳定的优秀人才群体,形成汇集勇担工程大任的“帅才”、善解技术难题的“专才”、统筹各方工作的“通才”的人才格局。
刘清华说,中心每年选派技术骨干到国内外科研院所进行学习交流,依托知名院校开办硕士班,已有120名骨干完成了在职培训;建成了博士后工作站和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把工作站、实验室建设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相结合,加速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对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中心通过设立突出贡献奖、优秀科技干部奖等,鼓励高层次人才多出成果。
这次交会对接飞控人才方阵中,北京飞控中心自主培养的硕士、博士占到80%。“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和中心职能拓展亟需一大批高素质、高能力、高学历科技人员,而这也正是中心发展的必然趋势。”北京飞控中心主任陈宏敏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