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电视台制作人邓村尧从自己居住的新罗区广播电视局宿舍出门,准备去距离单位门口4米之遥的店铺买些东西,以继续加班。突然,一个头戴红色摩托车密闭头盔的男子从邓村尧身后冲了出来,迅速挥刀将邓村尧的左腿砍伤。“我想跑,但腿骨被砍断,就倒了下去。”邓村尧对记者说。(《中国青年报》11月8日)
记者被骂、被打,乃至被砍,都已不是新闻,邓村尧的不幸只是其间的一个缩影。记者被人们激赏,甚至被称为无冕之王,但是光鲜的背后,常有痛苦和难以言明的焦虑。比如,调查显示,不少记者感叹“在煎熬中前行”,有记者自嘲“咱最多是无眠之王,企图以清醒逃避黑夜,妄想用灯光照亮未来”。
11月8日是我国第十二个记者节,它唤起我们对记者权利生态的再度思考。
如何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如果连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一切皆是虚妄之谈,近年来记者被殴打已经越来越多,在公共事件中探寻真相时所受到的阻挠也越来越多。记者被打、被砍,受辱的不只是记者本人,或者其所在的新闻机构,这更是对民意和公共利益的侮辱。由此,司法部门应该积极介入。
犹记得去年10月22日,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与南方日报的新闻工作者座谈时,紧握着《南方日报》深度报道记者胡念飞的手说,“以后遇到困难告诉我,我派人保护你。”一句“我派人保护你”感动了无数记者。记者需要的保护,是制度性的援助,是法律的撑腰,是正义的呵护。
如何保障记者的采访权?有官员甚至扬言,“我为什么要接受你们采访啊?我不接受采访,你们又能把我怎么样?”如果权力粗暴拒绝采访,记者的采访权就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为了保障这一权利,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连续发出《关于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合法采访权利的通知》、《关于加强新闻采编活动保障工作的通知》、《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等等,但这些规定被少数官员嗤之以鼻。如何保障记者的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和评论权,需要更深入的制度推进。
记者如何才能是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屈直,笔下有毁誉忠奸。”人们常用这句话提醒记者下笔应谨慎。诚然,一个对责任与操守充满敬畏感的记者,会善待自己手中的笔,会尊重手指下的键盘,力求每一篇报道都经得起检验。
做到这些还不够,新闻界前辈林白水说:“新闻记者应该说人话,不说鬼话;应该说真话,不说假话!”史亮才则说:“人有人格,报有报格,国有国格,三格不存,人将非人,报将非报,国将不国!”前辈风骨,不可流失。作为记者,不现实不行,太现实也不行,光有理想不行,没有理想更不行。忠实记录,坚守正义,不苟且,有担当方能对得起记者这个称号。
此外,应看到的是,在自媒体时代,人人皆是记者,记者遭受诸多挑战,不仅有权力构陷与资本收买,还包括职业发展困惑。但是,“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记者不仅是采访者,报道者,也可以是行动者。
知名记者邓飞发起“免费午餐”公益项目,在接受采访时他感叹,“我做记者十年,写了近两百篇调查报道,是用舆论监督来尽一个记者的社会责任。但‘免费午餐’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们自己可以去做公益建设,实现一些事物的直接改变,更好服务社会和国家。” 如今,“免费午餐”使无数孩子受益,并推动了制度建设,这是另一种记者,也是记者的另一种荣光。
记者节只有一天,但365天都属于记者,在记者节里其实不必有太多哀叹。记者是诚实的记录者,更是坚定的行动者。怀揣着理想,乐观而努力地前行,我们的社会也许因此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