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5日国际志愿者日前夕,曾引领中国志愿者服务规范化、法制化发展方向的深圳,通过了全国第一个系统化建设“志愿者之城”的文件。从12月4日开始,深圳市将举全市之力,开启全国首个系统化“志愿者之城”建设之路。
12月4日,深圳隆重召开全市建设“志愿者之城”动员大会,下发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志愿者之城”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各项创新性决策。
《决定》在全国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了建设“志愿者之城”的目标——“到2015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达到国际城市的先进水平,志愿者之城初步建成”的总体目标,从社会参与、组织建设、机制保障、志愿精神等方面勾勒了“志愿者之城”的建设蓝图,并探索性地提出了全市志愿者人数达到常住人口的10%等量化指标。
《决定》创新性地提出了发挥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志愿者之城”所提的志愿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注册义工提供的义工服务,它的内涵应该延伸到任何组织、任何市民,有组织的或自发性的,志愿从事的公益类、慈善类活动。因此,《决定》结合当前全国、省、市加强社会建设的战略目标,专门提出“培育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这一条目,论述如何培育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增强其服务能力,引导其参与志愿服务,发挥其在建设“志愿者之城”上的重要作用。
另外,《决定》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对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工作的保障。如保障志愿者权益,尊重志愿者主体地位,成立“志愿者之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志愿服务工作部门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推进志愿服务管理信息化等工作措施,为“志愿者之城”建设提供全方位保障。
建设“志愿者之城”,深圳正当其时。深圳是中国内地志愿服务的发源地。从1989年开通第一条为外来工服务的热线电话开始,深圳义工的数量、服务领域以及法制化、规范化发展均全国领先。从1989年的19名电话接线员义工,到2011年的27万名注册义工;从成立中国内地第一个义工法人组织——深圳义工联、诞生中国第一部义工服务条例,到设立中国第一个义工服务市长奖……
“城市因你们更美丽。”深圳大运会前夕,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市长许勤公开致信激励志愿者,明确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城”的口号。
大运会期间,18万人次公务员身着“蓝马甲”走上街头服务市民;25万名注册义工整体转换为城市志愿者;80%的在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80%的少先队员加入“小手拉大手”活动,带动90万名家长参与志愿服务;43万名车主响应“绿色出行”,自愿停驶;20%的市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大运志愿服务……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指出,以参与、互助、奉献、进步为主要内容的深圳志愿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推动志愿服务活动长期深入开展的内在动力。
每到行车高峰期,站在深圳人流量最大的华强北街头,再也看不到往日公交车站人潮汹涌的场景,取而代之的是整齐文明的排队乘客;
蛇口港码头,刚到深圳的旅客迎来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正在码头服务的深圳义工们,及时在街头撑起一把把雨伞,自然排成两行,在候车亭和公交车之间搭起了一座人工的“彩虹桥”;
大运会开幕式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李栋连续5小时声嘶力竭与观众不间断的互动,用挑战生理极限的热情,感染观众席上正在忙碌工作的媒体人加入互动的人浪,他的热情感动了鹏城,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互动哥”;
这里有中国第一支扶贫支教义工队伍;有资助贵州100多名孩子的爱心大使丛飞;有被称为“最美乡村女教师”的80后女孩孙影;有到老挝支教的中国首批国际志愿者李泓霖;有一支支赴缅甸、马来西亚、印尼和非洲国家援助的志愿者队伍……
深圳的义工和志愿者服务,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认可。调查显示,深圳义工在市民中的知晓率达96%,84.3%的人认为义工值得尊敬,86.5%的人认为值得花时间做义工。大运会期间,深圳“反弹琵琶”,由志愿者组织和政府部门向社会发出“绿色出行”倡议,动员市民申报自愿停驶私家车,约九成私家车主响应号召。
大运会不仅激发了市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也提升了志愿者的素质,推动了深圳志愿服务模式的创新:部分U站通过政府采购的形式,由社会组织承接服务,这成为深圳推动法人义工组织参与城市服务和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探索。
团深圳市委书记张志华表示,社会管理创新,要从市民身边的公共事务做起,发动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在基层社区打通区域内的各种界限,实现志愿者和社会管理的“对接”。
张志华介绍说,大运会后,深圳适时召开了共青团弘扬大运精神推进三项工作的六百人大会,以“一个U站,三个中心”为理念,推动每一个U站承担三个中心(青少年服务中心、义工服务中心和城市服务中心)的职能。每个U站的日常运作都采用“1+3”模式,即每一个U站对接1个外地驻深团组织、1个街道团工委、1个非公企业团组织,以U站为载体和平台推动后大运时期的U站建设,有效继承大运遗产,助力打造“志愿者之城”。
本报深圳12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