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爱国主义,这决定了我们对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与现实表现应有深刻认识,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应对弘扬爱国主义面临的时代挑战。
什么是爱国主义?它是个体或集体对其祖国的爱戴与支持。
用列宁的话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由此而言,爱国主义是一种神圣的不可亵渎的情感和行为。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特别是每到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是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正如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辛亥革命100年来的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动员和凝聚全民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还是缘于此,胡锦涛同志特别强调,在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征程中,“一定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正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爱国主义,这决定了对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与现实表现给予深刻认识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弘扬爱国主义面临的挑战予以深刻把握十分重要。那么,今天弘扬爱国主义又面临何种挑战?
从乡土情结到走向世界
首先,反映在时代变迁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信息化和全球化,都在对爱国主义产生重大影响。爱国情感犹如乡土情结。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人们皆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环境中,个体相对自然软弱无力,因而相互依赖,正是依赖而形成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族情、乡情。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流动速度加快与城市化水平提高,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族情、乡情逐渐淡化。这具有不可逆性。
在国门关闭的年代,在世界处于动荡或由冷战形成一座座“柏林墙”的状态下,国民对国家的依赖性很强,因而爱国主义有着坚实的社会基础。随着国门打开,人们得知了世界上许多与我们的价值观迥异的多种价值观、国家观,开始与我们持有的价值观发生碰撞。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深度改变着世界,我们看到了申根协定下的欧洲国家,国界竟然是那样模糊,一些联盟国家,面对过去靠战争来解决的国家体制,一次国民投票便可在平静中改变。比如,前苏联往往一次全民公投即可决定某一共和国是否留在联盟内,这种情况还反映在其他一些国家。再加上移民队伍的扩大,“地球村”、“地球人”的话语及其背后的新的国家观逐渐形成。
其次,反映在中国和平发展状态产生的影响。现在全世界都在谈论中国的和平发展,尽管我们还不敢言中国已经实现了崛起,但中国正在影响世界却是无疑的。如何才能让世界接受我们?很重要的是担负更多的道义责任。这样,评价我们的行为与爱国主义表现形式就需要变化和调整。正像我们在谈论钱学森之时,可以说他代表着一个时代,并且最大限度张扬着爱国主义精神,但放在当代,我们又不能不说,钱学森的精神依然值得弘扬,但其行为不一定能够完全复制,至少不能完全以那样一种尺度评价今天的爱国主义行为。因为,中国既然已经开放,同时走向世界,作为崛起之大国,必须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那么,回国搞建设是一种爱国行为,而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争光,未必不可以展示爱国情怀,仅仅以回来或出去判定爱国与否,或许有些狭窄,刻板的结果有可能抑制一个民族的成长和胸怀。
第三,反映在文化传统及其差异的影响。在大一统思想深入民众心理的情况下,国家很重要的是反映在版图上,而不是人的价值取向,西方人则更多的是强调国家认同,不认同就分家,没有太多的留恋。文化的差异处于各自独立存在的状态下,相互多不产生影响,但在文化交流加强的情况下产生文化碰撞则在所难免,其间一定会涉及爱国主义情结。而东西方之间存在着话语系统与思维方式的差异,是确信无疑的。
从坚守传统到不断超越
我们谈论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必然有一个与世界精神脉动同频共振的问题。如中山先生所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我们要很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必须与时代对接,不能把爱国主义带向民族主义的泥潭。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平衡点需要把握,这就是发展和丰富我们的爱国主义,一定处理好与现实精神系统和文化传统的关系。
中国的政治制度有其特色,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有其特色,中国的精神大厦更有其特色。西方世界所谓的信仰指的是宗教信仰,虽然其社会运行高度依赖资本的自身发展规律,但他们在无法跳出资本对社会和人的规范的情况下,尽可能通过宗教把人引向善,正是这一原因,美国的每一个美元上都印有“我们信靠上帝”。我们社会强调的信仰主要是指政治信仰,这就产生了特有的话语系统,比如认定爱党与爱国是一码事,比如我们把西方人性和职业属性的思想和行为,都以政治属性来解读和发挥,虽然不一样,我们似无必要改变自己,至少目前无必要改变自己。
从人文传统上讲,同样有自身特点——我们更主要的是借助儒家伦理规范社会运行,而非借助宗教。这就意味着,我们的爱国主义的发展完善并不能完全照搬别人,必须参照自己的政治理念和人文传统。否则,有可能使自己陷入紊乱或历史虚无主义。也就是说,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赖以成长的文化基因和人文精神,虽然我们强调在中国处在和平崛起的过程中,价值观念上必须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元素,保证自己不断创新和超越,但与此同时,也需要强调,一个民族过于巨大和剧烈地改变自己以适应世界的发展,带来的不一定是融入世界,可能是摧毁自己的同时冲击世界。
从硬性灌输到民众认同
在把握弘扬爱国主义的基本原则里,还有一个针对现实存在的矛盾改善自我的问题。最重要的大概是如何提升民族内聚力的问题。其实,爱国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提升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
处在当今时代,任何一种主义都无法以强制硬性灌输的方式让人接受,只能以自身具有的吸引力来实现。让国民认同并热爱国家,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以国家和政府对国民的有效关怀为前提的。
比如,2007年8月21日,我国外交部在其网站上公布了最新版《中国领事保护和协助指南》。美国《侨报》在其社论中说:“从只看重事关国家利益这样的‘高级事务’,到关注涉及中国公民、侨民等民间利益的‘低级事务’,新中国外交正在进入‘民本时代’。”一位外交部工作人员则形象地说:“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任何紧急突发事件,我们首先会条件反射式地想到有没有涉及中国公民。”现在,只要你走出国门,都可以收到一些温馨提示,也可以从外交部网站上获得及时提醒。正是这些有效的做法增强了更多民众的国家意识和爱国情感。
又如,2011年10月11日,以色列与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达成交换俘虏协议,以色列政府以释放上千名巴勒斯坦囚犯换回士兵沙利特,也同样具有启示意义。这个看似赔本的买卖,实则大赚一笔。因为,它告诉每一个以色列人,国家和政府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不惜代价关心国民,特别是对那些为国奉献者。
试想,当每一位国民在国外遇到危难之时,总能感知国家意志,感知政府的存在,国民必因此而为祖国而骄傲,由此加深爱国情感。放到社会生活层面也是这样,当病床上的父母,成长中的学童,在他们无力自救之时,看不到政府的影子,得到的只是冰冷的市场经济的所谓优胜劣汰的法则,那么也便没有了爱国的理由。即使不是这样,假如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小部分人享有了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而绝大多数人不能享有或较少享有,这时让其爱国也是奢谈。为什么西方社会的福利制度,常被诟病为养懒汉,却并不会因此而改变,而是仍然把政府收上来的钱放到了民生上,就因为此举加强了政府与民众间的纽带,到这时,民众便知道国家和自己究竟存在着什么关系,这也是在正式场合,包括狂放不羁的西部牛仔也会在国歌声中把自己的右手放在左胸的心脏处,表现出一种虔诚的重要原因。
甚至也需要在这里提醒,爱国主义是要与时俱进的。我们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需要融入世界,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还应维护共同的利益。在强调自己祖国的同时,还需要容忍别人爱他的国家,包括允许原本是国人,后移居海外加入了他国国籍的人。笔者的一个朋友说过,他的一个12岁的侄女,出生在加拿大,她去美国旅游,在边境线上回答提问时说“我是加拿大人”。这听起来让我们感觉不爽,而事实上这种认同无可厚非。中国人如果让世界接受,要么保证坚守自己的国籍,要么融入自己的国籍,倘若因为黄皮肤、黑眼睛,就要求几代前移民美国的驻中国大使骆家辉不能效忠美国,而应效忠中国,就太不靠谱儿了吧。这种所谓的爱国只能堕入民族主义的泥潭,不仅没有达到真正的爱国目的,并且把中国变成不受世界欢迎的民族。
说了很多,无非想说明,没有了爱国主义,一个国家将不再拥有凝聚力、向心力,我们的灵魂世界也会缺少许多,但爱国主义一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保证其坚守于民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