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2月23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加油80后系列报道

我在“火星”的520天

本报记者 王梦婕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2月23日   03 版)

    6名志愿者在“火星500”试验舱内。从左至右分别是:俄罗斯人阿列克谢·希特维、法国人罗曼·查尔斯、俄罗斯人斯莫勒爱夫斯基·亚历山大·叶戈罗维奇和卡莫洛夫·苏克罗伯·儒斯塔姆、中国人王跃、意大利人迭戈·乌尔维纳。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供图

    “……爸,我要关机了,一年半后再打给您。保重,照顾好妈妈……”2010年6月3日清晨,俄罗斯,一个小伙子在给家人拨了这通电话后,便进入了一个莫斯科郊外的“闷罐子”里,从此,“人间蒸发”520天。

    莫斯科时间2011年11月4日下午2时,全世界再次将目光投向这个“闷罐子”——它有一个确切的名字,叫“火星500”试验舱。在那里,6名来自4个国家的年轻勇士,终于在舱门开启后,结束了人类首次全程520天封闭模拟的火星之旅,“重返”地球。

    那个一年半前打电话的小伙子,就是参与这项国际航天试验的唯一一位中国人——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教员王跃。

    大脑门儿,黑皮肤,小眼睛,1982年出生的狮子座。此时,坐在中国青年报记者面前的这位“火星人”,已是很多国人心中的英雄。但提到返回地球后所获的各种荣誉称号——中方授予的“火星模拟飞行试验功勋”、俄罗斯宇航联合会颁发的“功勋航天设备试验员”……这位典型的80后忙摆手调侃道:“最怕别人把我当英雄,英雄有长我这样的吗?”

    在全球4000多名志愿者中脱颖而出,与世隔绝长达一年半,不见阳光、缺乏新鲜空气、日复一日吃罐头食品、没有电视和互联网、身边只有5个老外……不仅要保持身体上不“垮掉”、精神上不“疯掉”,还要在“闷罐子”里模拟登陆“火星”,并完成105项科学试验。“搞定”这一切的非专业选手王跃,其实有充分的理由骄傲。

    但在王跃看来,他的坚持更多出于责任。

    “我不是一个很有理想、很有抱负的人,没有太多的特长,也没有出类拔萃的智商或者引以为傲的技能,但像很多80后一样,我知道责任对于一个人的重要。人无信不立。”王跃说,“我们这代人,外表不在乎很多东西,可一旦有责任交到身上,我们不畏惧承担。”

    什么样的责任,让这位“火星人”一步步完成了旁人眼中了不起的壮举?

    人类为什么对火星着迷?

    2010年1月30日,踏上俄罗斯土地的王跃,没有想到自己最初“上火星”的兴趣,将日益演化成“山大鸭梨”。

    他是代表中国,为参选“火星500”项目而来。“火星500”是由俄罗斯组织、多国参与的一项探索火星的国际试验,是人类首次在地面上模拟飞往火星、环绕火星、登陆火星和返回地球的全过程。

    人类为什么对火星着迷?

    “因为火星可能是除地球外,唯一适合人类居住的行星。”王跃引用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格里高利耶夫的话,向记者解释道。

    在地球的“近邻”中,火星的自然条件最接近地球:它有高山、平原和峡谷;它的“一天”有24小时37分,昼夜变化几乎与地球相同;它也有春夏秋冬和稀薄的大气层。更重要的是,火星上现在还有大量的固态水,并可能存在生命。

    这些条件让各国科学家认为,人类有望在若干年后,将火星改造成“第二栖息地”。火星,也理所当然成为人类继月球之后的下一个着陆点。

    为此,美俄等大国已开始“发力”。2009年,美国放弃以月球为中心的“星座计划”,把深空探索的中心,转移到了火星上。

    但是,人类要像阿姆斯特朗登月一样,在火星上“留下第一个脚印”,又何其艰难:火星距地球至少是地月距离的145倍,往返需要一两年时间。如此漫长的深空探索,对人类的航天技术、生命保障技术,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更别提肌肉萎缩、骨丢失、重力变化、长期辐射和孤独、焦虑、无助对航天员的影响了。迄今为止,人类最长的太空飞行纪录是438天。在太空里一飞500多天,人类能做到吗?

    这次俄罗斯组织的“火星500”项目,就是要在全球选出6名“先驱者”,为人类全程模拟探索火星“吃第一只螃蟹”。

    而当时27岁的王跃,就特想做吃这只螃蟹的人。

    “报名时‘上火星’是凭兴趣,当层层淘汰到只剩我一个中国人时,入选就成了责任。”

    回忆起自己的报名动机,王跃笑称:“那时候对舱内试验并不知道很多,只是很向往空间站里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的梦想就是航天梦。”

    像很多80后一样,他的航天梦是在看《探索》节目时种下的,“在那种从未到过的角度回望地球的感觉,很震撼。”他说。

    但光有梦想不够,王跃要成为“火星6勇士”之一,必须跟全球4000名同样怀抱梦想的志愿者,进行残酷的“淘汰赛”。

    “年龄:25~30岁,受过高等教育,具备医疗急救技能、临床试验诊断经验的医生或研究员,计算机或力学方面的专家,能用英语和俄语进行专业交流……”尽管俄方为志愿者开出的要求近乎苛刻,但王跃自身的条件也得天独厚:论医学生理学的专业背景,论20多项“精确到每节脊椎”的身体检查,论团队沟通、协作能力,他都堪称完美。经过过五关、斩六将,2010年1月底,王跃终于从国内70名参选者里脱颖而出,站到了莫斯科进一步甄选的舞台上。

    强中自有强中手。出了国的王跃“压力陡然大起来了”。因为按俄方“魔鬼要求”筛选出来的各国志愿者,虽说都不是职业航天员,但脑力、体力个个不俗,很多还有军人背景。站在一堆讲英语、俄语的大块头中间,语言不同、不习惯吃土豆、体格上自称“像个大瓣蒜”的王跃,没了明显优势。

    特别是他发现,在俄罗斯选训时,每隔几天就会有几名志愿者“消失”。直到2月,王跃环顾四周,发现自己已经成了11个“仅存硕果”里唯一的中国人,“压力瞬间达到峰值”。

    “在国内,选不选上对我来说真的无所谓。在俄罗斯,只要有中国人在,也无所谓。但当只剩下我一个中国人时,被选上就是一种责任。”这个在父母眼中“不声不响、但关键时刻特有主意”的80后,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坦言道。

    对“火星500”,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任陈善广曾评价说:“这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和挑战性的重要国际试验,我们中国人一定要跟上!”王跃心里知道,自己没有退路了。作为航天大国,中国不能缺席这场“盛宴”。

    于是,在被野外生存训练、特殊技能培训、实验项目训练、语言训练“轮番轰炸”的最后两个月选训期里,11人中最黑、最瘦的王跃“发飙”了——

    尽管被俄方饮食折磨得口腔溃疡,为了配合完成“盐分摄入”试验,硬吃;尽管俄语里的P音怎么卷舌也发不出来,为了团队交流,硬学;尽管唾液采集、睡眠监测等实验“黏糊糊又难闻”,为了尽快掌握,硬做;每天坐3小时地铁往返住处与试验基地的他,累得走不动时,还差点赶上一场地铁爆炸事故。事后,国内朋友发短信来问:“给多少钱啊兄弟,你玩儿命啊?”

    其实,相比11进6淘汰赛中最残酷的部分:在零下20摄氏度的森林里进行野外生存训练,这些都不算“玩儿命”的。

    试验前83天,王跃所在的6人小组接到任务:“在雪地里待至少24小时,次日中午11点到达指定地点。食物、水自己解决,除了衣服,每组只带两把斧子、一把刀和一盒火柴。”

    俄罗斯的冬天,曾让拿破仑的军队望而生畏。为了不冻伤,6人先冒着中雪,像狗刨一样连挖带扒地在及膝雪地里,清出了一块直径5米的圆形空地,搭上了帐篷;然后砍树、劈柴,燃起一堆篝火煮罐头、向直升机发送求救信号;晚上,6人头枕着脚、脚枕着头取暖;第二天一早,他们拉着模拟“负伤”的队友,把绳子绑在肩上,像马一样手脚并用地往目的地爬……在“袜子和内衣湿得能拧出水、鞋里灌满了雪”之后,他们胜利了。

    “我不敢说自己做得多好,但我绝对没给咱们中国人丢脸。组里6个人就数我和一名法国人最瘦弱,有好几次摔倒在雪地里真不想爬起来,可还是咬着牙告诉自己:中国男人,不能!”王跃在日记里写道。他不知道的是,对自己的一举一动,俄罗斯人其实都在用望远镜细细观察……

    最终,在入选“火星6勇士”的一长串外国名字中间,出现了一个简短的名字:王跃,来自中国。

    “我一定会坚持到底,万一出现不测,必须在我清醒的时候,征得我个人同意,才能安排我出舱。”

    虽说入选的“火星6勇士”都有航天梦,但模拟舱内的520天,根本不像想象中那样美好。

    没有离地升空的刺激,没有穿越太空的激动,“长途跋涉”后也无法看到一个新世界。一旦进入这个550立方米的“闷罐子”里,就只有横亘一年半不辨昼夜的密闭空间、日渐“延迟”的天地通讯,和仅能维持基本生命的食物和睡眠。此外,还有高负荷的实验任务和体能训练。最“恐怖”的是,里面除了每人3.4平方米的私人空间和洗手间,随时都有摄像头在捕捉他们精神崩溃的蛛丝马迹……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领导们理解,这是会把人拖垮、逼疯的。

    入舱前,中心的陈善广主任和董重庆书记,用长辈的口吻叮嘱王跃说:“小伙子,实在顶不住了,就出来。”王跃听话地点点头。

    但2010年6月3日,中心驻俄试验队发现,王跃留给他们的是另一个承诺:“我一定会坚持到底,万一出现不测,必须在我清醒的时候,征得我个人同意,才能安排我出舱。”

    “其实,我当时没想太多,就觉得自己本来就比较‘宅’,好挨。后来发现,这跟‘宅’根本不一样。”王跃向记者坦言。现在回忆起“闷罐子”里的时光,王跃只会说:“那是只有我们6个人才能理解的压力与孤独。”

    压力首先来自繁重的实验。模拟舱内,“火星6勇士”的首要任务是“随时测试自己”。

    王跃在日记里这样描述自己的一天:“从早8点到晚10点,每隔2小时采集一次唾液,并完成4份测试,耗时30~40分钟;在另外不到1.5小时的时间里,要做体育锻炼、尿样采集和心理测试;晚6点开始,要佩戴红色眼镜,一直戴到第二天上午11点,其间,每隔1小时再做问卷和采集唾液;睡觉时也没闲着,要测呼吸和进行睡眠检测……刚好那天是我值日,还得负责准备一日三餐……真是刺激啊!”

    更无形的压力,是来自身心上的:往返“火星”的520天里,饮食每阶段依次是土豆、罐头和粉末食品,对习惯喝热水、吃炒菜的中国肠胃而言,堪称“一次比一次折磨人”;为了防止心血管失调和肌肉萎缩,6人必须在舱内完成魔鬼式身体训练,哪怕刚抽完血也不能“幸免”;碰到最“销魂”的负重跑步,“汗水就像电影里演的那样到处飞溅”;至于睡觉,他们的床铺宽度只有正常的1/2多一点,还不时有像渔网一样的脑电帽“箍”在头上,闭眼时,能感到电流从中穿过;身上戴着电机贴时,皮肤又红又痒,想睡个好觉绝对是妄想。

    最难熬的部分是孤独。尽管有5个同伴,但“与地球隔绝”的孤独感是刻骨铭心的。没有电视、互联网,每天从局域网传来的2封邮件,是来自“地球人”的全部信息;由于试验全程模拟“太空延时”,第350天时,通讯已延迟到了20分钟以后,一来一去两句话要40多分钟,怎能没有“流落到茫茫宇宙”中的怆然?

    想象这样的生活持续一年半,你会怎么样呢?至少,王跃不是超人。

    第46天,他在日记里写下了“压抑、烦躁”;第118天,“越来越有一种空洞的感觉”;第154天,已经“麻木了,像机器人一样,前方似乎是个黑洞”;第304天,“灵魂好像被抽走了”;到第325天,“睡觉发呆的人变多了,连做运动都咬牙切齿的”……

    但王跃从没想过要“提前退场”。

    “往小了说,入舱时我们6个有约定:‘同进,同出’;往大了说,我已经向国家承诺了。承诺做出了,就要兑现。”

    这位80后兑现承诺的方式,就是快乐地“死扛”着。

    俄方规定,志愿者在舱内可以无理由地拒绝参加任何实验,但时常睡不好、掉头发、“体重快降成仙了”的王跃,一样没落下;舱内电脑是俄文系统的,“文盲”王跃就从零学起,硬是没影响一项实验进度;舱内体能训练,是按“吃肉长大的”欧美大块头的标准设计的,比如,负重跑步的“定额”是4000米,但最瘦的东方“大瓣蒜”,没比别人少做。

    “我自己的形象就这样了,行为上不能给国家丢脸。”对此,王跃的解释很简单,“有时候,真想停下来,但不想让别人说‘怎么就你特殊’?既然咱代表国家形象,就责任在肩、使命在心吧。”

    凭责任感“死扛”之余,抚平焦躁也需要快乐的支点。6人中,队长的支点是睡觉,意大利人迭戈的支点是用自编软件“更新”Twitter,王跃的支点最特别——写书法、看专业课、期待“洗澡日”。“我不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但看专业书‘杀时间’的效果极佳。看两章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回头翻笔记时,还特有成就感。”他饶有兴致地传授起了“静心秘笈”,“我的毛笔字写得也烂,但泡一杯茶、听着班得瑞抄一篇《岳阳楼记》,对平复情绪也很管用。”

    对号称“单身楼最爱干净男”的王跃来说,更管用的调节方式是洗澡。“我不去想520天有多漫长,我只以10天为一个单位。每坚持到10天后的洗澡时间,对我就是一个新开始。”他说,“这样化整为零地,接近终点。”

    王跃的坚持与卓越,打动了摄像机后的眼睛。这些挑剔的眼睛还肩负着一项使命:在抵达“火星”前1个月,从“火星6勇士”中确定3名佼佼者,模拟登上“火星”。

    最终,王跃成为这1/3。2011年2月18日,他穿过连接登陆模拟器与“火星”的过闸段,首次代表中国,把足迹拓展到了“火星”表面上。

    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出舱时,身高从175厘米缩到了172厘米,体重掉了20斤,头发基本接近“荒漠”,阳光照在皮肤上会有刺痛的感觉。

    “不过那时候,我对自己的身材很满意。”王跃幽默地总结道。

    “面对浩瀚的宇宙,地球人是一个团队。”

    直到现在,王跃也不认为自己做了件很了不起的事。 

    “相比真正的航天员,我们的艰苦,其实随时有退路。而他们的每次升空都是生死考验,在空间站里,没有重力、缺少队友,一旦遇险就是彻底无助。在他们面前,我们当不起‘了不起’这三个字。”王跃字斟句酌地说。

    但这位80后也不“妄自菲薄”,提起“火星500”试验,他的评价是“这是件很棒很特殊的事”。

    “棒”的表现之一是,跟5个老外一“黏”520天,终于让王跃理解了什么叫“和而不同”。

    “火星6勇士”里,除了王跃,有3名俄罗斯人、1名法国人和1名意大利人。520天中,“异文化间的志愿者能否和谐相处、共担使命?”是试验的重要内容之一。而6人出舱后,这个问题的后面,被打上了一个大大的“√”。

    有两次文化差异的典型例子,让王跃至今念念不忘。

    一次是小组讨论——舱内试验期间,6人曾接到一个讨论题:A点到B点之间,有山、水和其他障碍物,请问,如何以最优方案从A到B?请20分钟内给出一个共识。“一开始没觉出差异,后来发现,我们的思维方式真的很不同!”王跃描述道,“我拿到任务后,马上开始做题,列表用概率论或博弈论去求算最佳结果;意大利人迭戈和法国人罗曼,会在不知道最终答案的情况下,第一步就展开讨论;而3名俄罗斯人既不讨论、也不算数,直接找一条最简单的路径回头看:‘啊,这个太差,画叉。’就这样一个个排除。”

    另一次是王跃开的一个玩笑——因为曾参与过一项“猴子试验”,王跃由此突发奇想,和队友调侃道:“看我们现在的状态,像不像‘关在笼子里的猴子’?”没想到,有队友马上说:“跃,我们的文化里不能说人是猴子的,这是种族歧视。”

    “在舱里时常能感到,我们之间的确有差异存在。语言只是表层,更多的差异,其实是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乃至价值观上的。”王跃告诉记者,“但是,500多天里,我们之间真的没有冲突。因为每个人都理解,这是不同文化的反映。只要合理,每种差异都应得到尊重。”

    对讨论任务,6人的解决方案很简单:“摆事实,讲道理”。“每人的方案不同?好,阐述你的理由,谁有说服力听谁的。有时,我也有算错的时候,他们也有考虑不周的时候,几种思想一碰撞,结果反而出乎意料的好!”对“猴子玩笑”,解决方式更简单: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没有必要去强迫自己改变,去迎合西方,但在走自己路的同时,能看到、明白更多西方的深层次的文化,我想应该不是件坏事。”王跃说。

    其实,相比差异,王跃觉得“6勇士”的共同点更多。

    其中,最大的共同点莫过于,无论来自东方还是西方,6人都希望能因为自己的参与,让人类在探索“火星”的路上,前进一点点。

    “我们6人为此付出努力和时光,就是为了帮助人们早日实现火星飞行的梦想。”意大利“勇士”迭戈说。“如果我们乘组所做的一切,能促进真正的火星旅行早日实现,我将感到无比幸福。”法国“勇士”罗曼补充道。

    有人曾问俄罗斯专家:“从人类开始想探索火星到真正登上它,如果算做100米的话,‘火星500’试验后,我们迈出了多远?”专家给出的答案是:“1米。”

    王跃他们并非不知道,自己的所有艰辛,对全人类的火星梦而言,只是“跬步”和“小流”,是铺路搭桥的人梯。

    “所幸,我们已经在路上。”王跃乐观地说。

    “火星500”试验的成功,证实了人类可以在模拟太空环境中“经受”一年半的隔离,不同文化与民族的人可以和谐共处、通力合作,而且工作状态、身体健康可以保持在一个好的水平,舱里的硬件设备也经受了考验。“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前景论证。”他表示,此外,6人在520天内完成的105项科学实验,其医学设备和诊察方法,有的对未来、有的在现阶段就可能得到应用。“从这个角度说,‘火星500’至少是目前为止,我经历的最棒的一个试验!”

    “王跃,人生有很多事情要做,然而真正有意义的事情并不多。能参与到‘火星500’试验这样关乎着人类的使命和前途的事情中来,你无疑是幸运的。”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陈善广主任,这样告诉这位80后小伙。

    为这个有意义的目标而战斗,是王跃整个520天试验中最难忘的记忆。而且,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不是6个人在战斗。

    在“闷罐子”里呆到第100天时,王跃他们接到过一个特殊的视频:40年前,曾参与同类地面封闭试验达1年的三位耄耋老人,手捧鲜花,对6人所做的一切表示感谢,祝贺他们坚持到了第一个100天,告诉他们,现在的困难“我们也曾面对”,鼓励6人坚持到最后;第314天,在苏联第一名航天员加加林登空50周年纪念期间,欧空局(ESA)几名“大人物”来到俄罗斯,给6个“罐内”的小伙子送上鼓励;第315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文宝和中国航天第一人杨利伟,也来到俄罗斯,与“罐内”的6名志愿者视频通话;第437天,6人还迎来了俄罗斯功勋级航天员——人类在空间站里最长时间纪录438天的保持者——波利科夫。这位垂垂老矣的先驱者告诉“火星6勇士”,“你们在舱里已经待了与我一样多的时间了,祝贺你们。”

    一切“无国界”的鼓励与祝福,让王跃感到:“面对浩瀚的宇宙,地球人是一个团队。”而中国人“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书写民族的豪迈,也在为全人类拓展太空的边疆”。

    有点怀旧情结的王跃,已经开始想象,当十几年后,亲如兄弟的“火星6勇士”再聚首,给“水星700”、“冥王星900”的志愿者献花、录制视频时,将是怎样的场景。

    想到这个,他期待,也幸福。

    如今,王跃的柜子中,珍藏着一件特殊的衣服——自己在“火星500”试验舱里身着的蓝色航天服。它正等着被若干年后的王跃再次穿起,把鲜花与接力棒交给后面的人。

    寄语同龄人

    人的一生中,最没有办法逃避的就是责任。我们都是普通人,但在某种环境下,责任会让你有一种信念、一种坚持,会让你做一些事情。而这些事情一点一滴积累下来,最后的结果可能就会铸造“了不起”。

    ——王跃

分享到:
我在“火星”的520天
唯冠要求禁售 苹果希望中止审理
设立法律援助
专职律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