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4月06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不同观点

官员充记者,不必无限解构

严辉文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4月06日   02 版)

    不久前,在山东省政府举行系统调研工作会议上,省长姜大明要求,官员去基层调研要做到“走出去、沉下去、钻进去”。姜大明还告诫官员:“在下去调研时,不要暴露官员的身份,可以说自己是报社记者,这样才能了解很多真实的东西。”

    此言既出,批评的声音一时间甚嚣尘上。有批评官员作风不深入的,有指责官员带头招摇撞骗的,有讥笑冒充本身就是造假,有旁敲侧击“难怪假记者难禁的”,总之,再一次显现出一个官员想出了个点子后,不仅难见创新之誉,反而很难避免舆论非议一边倒的状况。

    此类批评的声音,也许不无一定的道理。但批评指责一件事还要看动机和效果上的正当性。针对各级官员已严重脱离群众,且群众对官员信任感降至低谷的现实,要改进官场调研“隔着玻璃看、坐着车子转”的走马观花现象,姜大明要求官员微服私访,借鉴记者“走、转、改”的经验,甚至不妨“冒充”记者走基层,在转型时期,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在全媒体公民记者时代,官员本身就不应与记者身份过于区隔。官员也应该有学习记者采访的自觉甚至自由,只要不是存心骗吃骗喝骗财或者涉嫌敲诈,官员客串一两回公民记者,不该有造假、招摇撞骗之讥。

    从效果看,官员调研与记者采访是大不一样的。官员下基层,一般说来,首先就进入了基层官员预设的“埋伏圈”。参观的多是盆景,只能看到好的,汇报总是成绩,不给予盛誉都不好意思。甚至还有人披露,连那些“路人甲”之类的群众,也干脆是请信得过的干部扮演的。即便调研是突然进行的,如今的群众对各级官员也是戒备大于信任的,有怕说错了被“秋后算账”顾左右而言他的,有知道“说了也白说”干脆选择沉默的,有害怕官员角色,投其所好“小孩过年尽说吉利话”的。这样的调研哪能听得到民声,摸得准民情?相反,要是换了记者,情形会如何,想必已用不着笔者在此废话了。

    行文至此,想到了时下常见的对官员话语无限解构的现象,凡是官员说的话,必会成为解构的对象。比如,官员下基层微服私访的说法,假定不是出自省长之口,而是出自学者之口,也许舆论的反响会大不一样,或许还会招来一片赞美!我以为,舆论对官员的话语也要看效果,看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增进民众福祉,而不宜脱离转型时期的实际,一味解构并嘲讽之。不能带着先入为主的情绪和刻板的偏见去看待官员的言行,长此以往,只会让官员噤若寒蝉。

分享到:
哈佛的通识教育不能盲目拿来
“没有结果”
让财产公开走到新拐点
官员充记者,不必无限解构
纸质出版灭绝是臆想还是现实?
保护著作权
应是修法唯一目的
玩不起的风景
伤不起的心
N道防线何以形同虚设
禁酒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