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4月10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高产低质,中国纪录片受困低端制作无效传播

本报记者 吴晓东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4月10日   09 版)

    美国探索频道每年节目制作量仅800个小时,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每年节目制作量更低至400个小时,而央视纪录频道每年是1460个小时的节目制作量。2011年中国自制纪录片总时长近8000个小时,却无多少适合纪录片频道播出的内容,而国产纪录电影仅收获200多万元票房,无一部收回投资。

    2011年,随着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和北京高清纪实频道的开播,中国纪录片频道已达7个;市场总投资约为8亿元,总收入超过10亿元,纪录片行业温度明显提升。但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纪录片人仍在赔本赚吆喝,国产纪录片的“钱途”至今还是一件让人纠结的事。

    这是《2011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对去年纪录片市场的一个总结。被业界称为“中国纪录片蓝皮书”的《报告》3月31日在北京发布,这是自2009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连续第三年发布关于纪录片行业的报告。

    《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纪录片播出总量约为5.8万个小时,其中首播量约为1.6万个小时。据课题组不完全统计,2011年中国纪录片市场产品自制约占48%、外购改编占15%、国外供片数量占37%。这意味着,国内去年自制纪录片总时长近8000个小时。

    面对中国纪录片如此之高的产量,就连美国两大老牌纪录频道都望尘莫及。报告显示,美国探索频道每年节目制作量仅800个小时,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每年节目制作量更低至400个小时,而央视纪录频道一家每年首播节目就高达2190个小时,扣除约三分之一的引进节目,依然存在1460个小时的节目制作量。

    “中国不是纪录片太少,是太多了,但大都是低端制作。低端制作是自杀式的制作,所以这么多产品居然找不到多少适合纪录片频道播出的内容,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现实落差。”课题组负责人、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表示,这几年来,业界已经做了非常悲壮而且勇敢的冲锋,但是处境并不乐观,简单可以概括成:局部的出击、整体的沉默、基本的市场模式还没有形成。

    事实上,高制作量和播出时长并未给中国纪录片带来理想的收益,特别是纪录电影,成绩非常惨淡。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的数据,尽管2011年获得公映许可证的纪录电影已经由2010年的16部增至26部,其票房在130亿元的电影总票房里却仅占3000万元,其中超过2700万元还进了法国纪录片《海洋》的腰包。2011年14部有票房数据的国产纪录片里,获得最高票房的《归途列车》不足4万元,其他影片区区数百元的票房更是触目惊心,与2010年度《复兴之路》200万元和《外滩轶事》50万元的票房成绩相差甚远。

    观众群体需要培养,市场也是如此。目前国内一年上映的纪录片电影仅有一二十部,根本谈不上什么规模,有的纪录片即使幸运公映了,在影院也是几日游。院线难进,纪录电影在国内电影市场上回收成本的念想也每每沦为奢望。国产纪录电影去年总票房只有200多万元,没有一部通过票房收回投资。

    《报告》认为,中国纪录片除了宣教片之外,其他类型的纪录片几乎完全是市场运营,长期在“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中徘徊,不仅无法拉动市场,而且损害了纪录片的品质。

    “一个国家没有纪录片,就像一个家庭没有相册。”这句话令很多纪录片人充满自豪。然而,中国纪录片市场却因长期“低收视率”、“低票房”的状况而逐渐边缘化,令制作方过多地承担着经济等多种风险。投资与成本回收之困、缺乏播映平台等,依然是中国纪录片的拦路虎。

    难道纪录片只有文化价值而缺乏产业价值?如何破解当前中国纪录电影的市场困局?《报告》在介绍世界纪录片发展动态时,为国内的纪录片工作者提供了参考意见。据了解,去年美国有超过300部纪录片在纽约的院线上映,票房前三名《非洲大猫》、《生来狂野》和《哈勃望远镜3D》,票房均超过1000万美元。其中,有相当比例的影片是在专门的纪录片院线放映的,但目前在国内,类似这样的纪录片院线还是一个空白。

    中央电视台副台长、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厂长高峰表示,该厂正在筹划纪录片电影院线的建设。他分析说,目前在国内院线,即使是来自国外的珍贵纪录片,也很难从商业剧情片中挤出黄金档期,“我们建设专门的纪录片院线,就是要尽量做到与商业电影互不干扰。”

    这个计划让不少纪录片人看到了一线希望。同样给人希望的是近来电视纪录片的一系列利好。

    相比纪录电影的惨淡收益,电视纪录频道似乎已经提前看到了自己的“钱途”。据了解,去年全国各个纪录频道的节目广告销售收入提升明显,行业整体收入涨幅高达20%至30%。其中,央视纪录频道2012年的广告招标已突破两亿元。

    有数字显示,美国探索传播集团2011年总收入为42.35亿美元。尽管参照国外同行的成绩,中国纪录频道仍有不小差距,不过,随着视频网站全面加盟纪录片采购市场,国产纪录片也迎来了新一轮商机。中国网络电视台、搜狐、爱奇艺等网站纷纷设立纪录片频道,大规模收购纪录片,网络还尝试与纪录片融合,创造新样态。贾樟柯依托网络传播策划《语路》系列纪录片计划、崔永元《我的抗战2》不仅选择网络首播,还与企业进行网络互动。《报告》显示,目前网站收购纪录片的价格正在水涨船高,已经从原来的每分钟30元提升到100元,个别作品的卖价甚至高达每分钟100元,超过了电视台的购片价格。

    在张同道看来,中国纪录片最近几年在传播方式上有一点觉醒,那就是大片的出现,“大片的出现必将给中国的纪录片带来清新的气息,以《故宫》、《圆明园》、《森林之歌》、《大国崛起》为代表的一批大片,为中国纪录片带来的市场拉动是不可低估的。”

    张同道说,2011年纪录片市场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片投资升温,社会资本开始大规模进入纪录片制作,纪录片价格从每分钟30元至50元升至100元至200元,价格向价值缓缓靠拢,尽管差距依然遥远,但行业标准正在逐步建立。

    面朝市场,春暖花开。《报告》指出,2011年中国启动了纪录片产业化引擎,可谓产业元年。随着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开播,以及地方卫视纪录频道逐渐分化发展,社会各界对于纪录片的认知发生了变化,一些地方政府、大型企业与社会机构发现了纪录片的力量,社会资本涌入纪录片行业。民营传媒机构趋于活跃,纪录片制作量与交易量明显提升。也是在这一年里,央视纪录频道开播并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各地纪录片频道购片活跃,撬动纪录片运营机制由自产自销向制播分离的市场机制转化。

    “但不管我们谈得多么热闹,要撬动我们纪录片的市场,都不是我们做纪录片的人能够做到,这里面最核心的一个元素就是,市场要想撬动,如同要有发动机,而发动机毫无疑问属于资本,不是国家资本,不是上级批复的经费,而是来自于市场的投资行为。”张同道说。

分享到:
音乐人:著作权法草案一旦通过,我们就完了
高产低质,中国纪录片受困低端制作无效传播
“废话体”:你若当真,诗歌要哭
成都小朋友看毕加索大展
冰山上的泰坦尼克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