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对学生进行‘诚信评定’,学生质疑按分排序”的微博曝料,将地处西部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2006年,该学院推行的这纸“诚信证”就已经问世。没有人想到,在运行6年之后,这纸“诚信证”却意外地掀起了一场风波。
“我们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学院学生处处长刘兴勤说。
一张小小的“诚信证”缘何掀起如此大的网络风波?其中有着怎样的隐情?事情的真实逻辑到底如何?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前往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展开了调查。
被忽视的感受
风起于青萍之末。
“周围那些没有拿到A证的,我觉得他们个人诚信没有一点问题,用等级来评判诚信,会让别人误解他们诚信有问题。”陈春霞说。她是学院应用英语系大三学生。
品学兼优的陈春霞早早就把A级诚信证“收入囊中”。像陈春霞一样,对于拿到A级诚信证的学生来说,此举属于“皆大欢喜”、“锦上添花”,而没有拿到证书的同学,多少感到失落。
受访的几位学生相继表达了他们的观点。诸如“凭一张纸来判断一个人诚信的好坏,太绝对了!”、“犯罪嫌疑人记录都可以消除了,难道还要用一纸诚信证给人贴标签?”等,不一而足。
“人人生而平等,为什么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马一亮语带愤懑地说。
马一亮告诉记者,综合测评由学习成绩和操行分两部分构成。其中,学习成绩占70%;操行分占30%,操行分则主要按上自习、上课、早操等出勤率统计计算。
在已经大三的邓如婷看来,以学校的名义给学生颁发诚信证,是对学生在诚信、品德方面努力提高的肯定。
“拿到A级诚信证的,都是有一定依据的,一般是品学兼优的学生。”邓如婷说。学英语专业的邓如婷凭借全班前三名的成绩,加之早早拿到英语四六级证、计算机过级证书,她成功拿到了A级诚信证。
一位不愿具名的学生向记者表示:“学校对诚信表现良好的学生予以表彰,本无可厚非。但毕竟不少人没有拿到A级证,甚至有人没有拿到诚信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校此举忽视了普通学生乃至违反纪律学生的心理感受,无形中给他们贴上了诚信缺失的标签,让他们感觉抬不起头来。”
饶有意思的是,平静运行了6年之后,这纸“诚信证”为何却意外掀起了一场波澜?
“跟学生的一部分切身利益有关。”学院应用外语系分总支书记陈向东说。在这位从事多年学生工作的老师看来,之所以会引发一些学生的争议,部分原因在于近年该校持续加大了对困难学生的生活补助以及奖学金的金额,引起了学生间的攀比,触碰到了学生的经济利益。
“以前金额少,争不争无所谓,但现在可能就意味着几千块钱。”陈向东表示。
此外,他透露说,近年与学院签约的就业单位数量、质量均在不断上升。推荐优秀毕业生时,学校也会优先考虑拿到A级诚信证的学生。
本报记者了解到,按照上述管理办法,“学生诚信证将作为学生评优奖励、就业推荐及用人单位选聘的重要依据。”
良善初衷
接受中国青年报的记者采访时,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兴中解释说,“学校的初衷是基于企业和家长的需求”。
他表示,近年来很多企业向学校反映,一些高职学校的学生在和用人企业签订就业协议之后,却频繁跳槽。
“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也可以说是社会的呼唤,社会呼唤诚信。”周兴中说,“希望我们的学生能讲诚信,同时希望和学生签约的企业也要讲诚信。”
“通过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为诚实守信的学生发放诚信证等手段,促进学生养成诚实守信意识,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德,达到‘培育诚信学子,建设诚信校园’的目的。”记者见到的《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诚信证实施办法》中如是表述。
“诚信证和诚信是绝对不能画等号的,但是诚信一定要有考量的办法。”周兴中解释说,这套考核的办法相对来说是科学的。
基于这一良善初衷,一套量化考核诚信的办法最终出台了。上述实施办法规定,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出现迟到早退、吸烟、打架、作弊等违反学校校规校级行为中的一种情况,即被视为一个失信点。在校期间出现3个或3个以内失信点,诚信等级评定为B级;没有出现上述行为,诚信等级评定为A级;如果在校期间表现较差,出现3个以上失信点,诚信等级评定为C级,便不发放诚信证。
针对网络上有学生对“学院诚信证评定、发放与学习成绩挂钩”的质疑,刘兴勤回应说,“这很可能是部分班级没有严格按照评定规范的要求操作造成的,学校将严肃查处,予以纠正和规范。”
记者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拿到A级诚信证的学生名单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名单并非完全高度吻合。一些尽管学习成绩优异、但平时综合表现不理想的同学也落选A级诚信证名单。
“诚信证的积极意义是很明显的,这一点从学校的公共环境的维护和保持就能看出来。学院设计一个褒奖的过程,仅仅是手段,目的都是为了鼓励学生向善。”陈向东说。
在他看来,学校大力倡导诚信教育,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对素质好的学生,提前鼓励和优先引导,通过典型引领,也给后面的学生一个跟上发展的空间。”陈向东说。
争议声中继续实验
对于学校的良善愿望,学生似乎并不买账。
“诚信是个人的道德问题,没必要为了一张纸来刻意约束自己。”董为民说。在这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看来,“道德自在心中,自己约束自己就行!要按自己的意愿来”。
另外一位同样不愿具名的学生则表示,诚信证一般在大二第二学期就颁发了,即使大三有违规行为,学校也无能为力。
不少同学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不会因为一纸诚信证而刻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同学表示,之所以没有高度关注这张诚信证,是因为其“含金量”不高,就业时有些用人单位“看都不看”。
网络上,这纸颇有争议的诚信证激起的风波仍然甚嚣尘上。
前来参加招聘会的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刘平表示,“作为用人单位不会刻意关注诚信证,但是,在同等情况下,会作为一个参考的依据。”
“这是一个新鲜事物,问题也是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将不断加以研究改进。”周兴中表示。
面对来自网络和媒体的质疑,学院正在谋划召开研讨会,分析如何完善解决问题。
“出现这个问题,有信息反馈不是坏事。怎样对待,我们也在思考。我们不会因为出现同学的不同声音而减弱或者取消、妥协、放松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引领,反而会更加细致、更加完善。”陈向东说。
“当然,从工作层面上,我们还有需要改进的或者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我们坚持诚信教育这个主导观念是毫不动摇的。”周兴中强调说。
(应采访者要求,马一亮、陈春霞、董为民等同学均为化名)
本报记者 张鹏 实习生 丁贵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