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2012年05月0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社团推出舞蹈作品《工地节奏》、《实习日记》

让高职生在艺术中锻炼职业素养

通讯员 王东 施云平 《 中国青年报 》( 2012年05月07日   11 版)

    “在舞蹈《实习日记》的排演和参与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自我,一个快乐的、自信的自我。”近日,在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学生表彰大会上,一等奖学金获得者该院建工系10-6班学生徐孝仁在发表感言时说。在浙江建院这样一所建筑类工科高职院校里,徐孝仁有不少的粉丝,因为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更是一名优秀的“舞者”。之前,他参加演出的舞蹈作品《实习日记》在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取得舞蹈类一等奖的好成绩。

    学院大学生艺术团成立于1998年。如今,它是学院最大的学生社团,学生人数从当初的十几人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人,而艺术社团下更是细分出了合唱、舞蹈、礼仪、腰鼓、话剧、越剧、吉它、主持人8个团队。

    3年的高职生活,艺术团成员待在团里的时光很短暂。老师们也很苦恼,这些没有接受过艺术培养的孩子大一才启蒙,大二刚入门,大三就得离校实习了。所以,像徐孝仁这样的大二学生便成了整个艺术团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要承担演出任务,还要负责学弟学妹们的“传帮带”。

    2006年,艺术团最早推出的节目《建院印象》,表达的就是一个学生对母校的眷恋,时长不到3分钟;2009年则一下子推出了《我们曾经》与《工地节奏》两支集体舞,《我们曾经》是《建院印象》的升级版,而《工地节奏》第一次把所学专业与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融合在一起,它们都获得了全省大赛一等奖;2011年创作的《实习日记》讲述的是一群初出茅庐的实习生,在工地上的实习生活以及成果汇报,同学们用肢体语言表现出一幅幅极具代表性的现场劳作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当代建筑类实习生在施工现场学习、生活、劳作的场景,体现了一代又一代建设人敢于当先、敢于拼搏、敢于奉献的宝贵品质。

    “从《工地节奏》到《实习日记》,它们为什么让我们感动,就因为它们取材于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与孩子们今后的生活密切相关。”建筑工程技术系总支书记刘金生告诉记者,为跳好这个角色,学生们每周都要去工地体验生活。别的学生只要看看就可以,而那些“艺术生”还得亲自去搬砖、扛测量仪、抓冲击钻……因为不体验一下,就无法传神地再现那种力与美。“从专业角度来看,我们的学生甚至连安全帽怎么戴都特别讲究。”刘金生说,这样的舞蹈其实也是一种专业教育,它以艺术的形式向学生们显示什么是职业素养、什么叫职业道德。

    建筑工程技术系大二学生冯国辉也是艺术团成员,每次当交杂着打桩机与冲击钻的背景音乐响起时,他都很兴奋,舞姿也格外矫健。“而那段‘再苦,再累,我们也不怕’的独白响起时,我总是会感动得热泪盈眶。”冯国辉说,他未来肯定不会从事舞蹈专业,但他喜欢这样一种能战胜困难、展示自我的表达形式。

    2008年,学院牵头组建了浙江省建设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每年都要组织各种活动,邀请70多家成员单位参加。于是,《工地节奏》、《实习日记》等就成了每次活动的保留节目,行业与企业的老总也是百看不厌。亚厦等合作企业也纷纷邀请艺术团学生参加他们的年会、纪念日演出。这既是校企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也给了学生一个自我展示与推介的好机会。

    近年来,艺术团的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他们的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平均月薪等14个核心指标均优于学院的平均水平。“我始终认为,大学教育一定要做到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浙江建院党支部书记徐公芳说,综合素质高的学生不仅有很强的学习能力,适岗转岗能力也很强。而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开展具有行业、专业特色的艺术教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分享到:
这个“学生诚信证”可以有
“诚信证”还需惩罚机制相佐
林煜茂:市委书记乐为他营销
让高职生在艺术中锻炼职业素养
大学生职业指导须亮“长明灯”
校园里的认药大赛